29岁的小李(化名)拿着最新的检查报告
笑意终于回到脸上
3个月前,体重174斤
代谢紊乱如乌云压顶
来到中山六院消化内镜科门诊
3个月后,体重降至149斤
减重率达14.4%
更惊喜的是
异常的血糖、血脂等多项代谢指标一并好转
这一切转变,始于一项新技术:
内镜下胃转流支架置入术
它被称作减重治疗的“第三条道路”
不开刀、微创、可逆
正在为众多肥胖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29岁女生青少年起屡屡受挫
尝试多种方式仍减肥失败
小李的减重之路可谓漫长。从青少年时期起,她就开始了与体重的“拉锯战”,尝试了各种方法,五年前还接受了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然而体重就像挣脱不了的枷锁,再次反弹。
来到我院就诊时,身高158cm的她体重高达174斤,BMI达到35kg/m²,还同时被多囊卵巢综合征、代谢综合征、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及中度脂肪肝等多种疾病困扰。她的代谢指标全线亮起红灯: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空腹血糖和尿酸值都严重超标,预示着更大的健康危机。
考虑到小李既往有手术史且存在复胖,同时合并多种代谢性疾病,经过消化内镜科、内分泌科、临床营养科、胃外科、全科医学科等多学科团队联合会诊和评估,认为内镜下胃转流支架置入术是适合她的治疗方案。该技术最大优势在于兼具微创性与可逆性——不仅能以创伤更小的方式同步实现减重和代谢改善,其置入的装置在需要时也可完整取出,避免了给消化道造成永久性改变,为患者提供了更灵活的安全选择。
胃里放个“小隧道”
让她三个月“卸”下25斤
5月21日,小李接受了手术。医生通过胃镜将一个特殊的支架精准放置在她的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支架展开良好,黏膜完好无损,整个过程仅用不到10分钟。这个支架就像在消化道内搭建起一座精巧的“代谢立交桥”,巧妙地改变了食物的流向。
术后第二天,小李便开始进食冷流质,没有出现腹痛、腹胀、发热、呕血等并发症。在多学科团队的协作和指导下,她平稳度过了适应期。
支架置入后第二天复查DR
三个月后的8月20日,到了取出支架的时刻。当复查结果出来时,所有人都为之振奋:小李体重降至149斤,成功减重25斤,减重率达14.4%。更重要的是,她的代谢指标发生了明显改善——甘油三酯下降62%,胆固醇降幅20.2%,恢复至正常范围,糖化血红蛋白也有所降低。支架取出后的一周内,她的体重仍在持续下降,又减轻了2斤。
为何支架留置时间为3个月?“这个时间长度既能确保治疗效果,又能最大程度地减少长期留置可能带来的风险。取出手术同样是微创的,通过内镜即可完成,患者无需承受额外的痛苦。”我院消化内镜科副主任(主持工作)胡健聪副主任医师解释道。
如今,由临床营养科、内分泌科、全科医学科组成的团队,继续为小李提供为期6个月的随访指导。团队通过微信进行每周体重指标追踪和个性化饮食指导,并要求她定期返院复查血脂、血糖等相关指标,帮助她巩固减重成果,建立长期健康的生活方式。
胃转流支架:
模拟“金标准”的微创革命
在减重外科领域,胃旁路手术被誉为治疗肥胖及2型糖尿病的“金标准”术式。然而,胃转流支架技术作为一种非外科的内镜治疗方法,无需开刀与消化道重建,便能实现与之类似的疗效。
胃转流手术(外科)
胃转流支架(内镜)
这项技术的原理听起来很神奇,但实际上非常巧妙。医生通过胃镜,将一个长约60厘米的生物膜管支架放置在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如同在消化道内修建了一条“代谢捷径”,使食物经此通道直接进入小肠中段,隔绝食糜和肠粘膜,减少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对营养的吸收。而胆汁和胰液则在支架外和肠壁之间流动,至膜管末端,两者才开始接触和混合进行消化,从而实现可控的吸收不良效果。
内镜下支架置入操作
这种设计带来了多重治疗效果。首先,由于食物与消化液的接触时间缩短,十二指肠和近端空肠对糖分和脂肪的吸收大大减少,从而降低了热量摄入。其次,当营养物质直接到达远端小肠时,可刺激那里的L细胞分泌更多的GLP-1、GLP-2、PYY等肠道激素,这些激素起到抑制食欲、促进胰岛素分泌、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
胡健聪特别强调,转流支架不仅仅是一个减重工具,更是一个代谢调节器。它对合并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的血糖控制具有明显效果。
内镜减重非万能
看看您是否适合?
胡健聪提醒,内镜减重技术虽然效果显著,但并非适合所有人。根据《中国肥胖症消化内镜治疗专家共识(2024)》,其适应指征主要包括:
1、基于BMI的核心适应征
BMI ≥ 27.5 kg/m²:无论是否合并其他肥胖相关疾病,年龄在18-60岁之间的患者通常可考虑。
BMI 在25.0 - 27.4 kg/m²之间,若同时满足以下条件之一,也可考虑:
属于腹型肥胖(男性腰围≥90 cm,女性腰围≥85 cm);
经生活方式改变和内科治疗难以控制体重,且合并至少一种肥胖相关并发症(如2型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
2、特别适合的人群
传统减重方法(如饮食控制、运动、药物)效果不佳或反复反弹者
因恐惧、身体条件或其他原因不愿接受或不适合外科减重手术者
因重度肥胖(通常BMI极高)需术前减重以降低后续手术风险者
肥胖合并代谢性疾病(如2型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等)的患者
以下患者通常不适合接受该项治疗
存在上消化道结构或疾病问题者:如活动性上消化道溃疡、糜烂性胃炎、消化道畸形或肿瘤等。
有特定病史者:既往有胰腺炎病史、肝胆系统炎症或胆道梗阻;曾接受过消化道切除或重建手术(需极为谨慎评估)。
伴有严重全身性疾病者:如严重的心、肺、肝、肾功能障碍。
特定用药情况及特殊生理阶段:长期服用抗凝药物且无法停药者,孕妇及哺乳期妇女。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仅供科普参考,个体差异可能导致诊疗效果不同,请遵从主治医师的治疗方案。)
本文指导专家
消化内镜科 胡健聪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消化内镜科副主任(主持工作),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2010年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临床医学七年制毕业,2021年获中山大学外科学博士学位。
医疗专长:从事结直肠外科、消化内镜工作10余年,擅长胃肠道早期肿瘤内镜诊断与微创治疗、胃肠道黏膜下肿瘤内镜下切除、消化道狭窄内镜下治疗、内镜下减重治疗等。
科研成果:主要研究方向为结直肠癌筛查与早癌治疗,结直肠吻合口狭窄发生机制及内镜治疗,内镜图像人工智能辅助诊断。主持科研项目5项,发表高水平文章40余篇,其中以第一(含共同)及通讯(含共同)作者在Endoscopy、 Dis Colon Rectum等杂志发表论文20余篇。
学术任职:中国抗癌协会结直肠肿瘤整合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早诊早治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南方肿瘤临床研究协会青年委员会委员。Gastroenterology Report杂志青年编委;广东省预防医学会大肠癌防治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健康养生协会消化健康分会消化内镜专委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食管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癌症早筛早诊分会委员;“十三五”规划教材《外科学》专升本教材第二版在线课程编者。
出诊时间:周三上午(金融城院区)
知识城院区消化内科 孙家琛副主任医师
主持省市级课题2项,以发明人获得国家专利2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23篇。曾获中华医学会炎症性肠病学组第二届IBD PIC SHOW全国第一名、第十四届ESD沙龙手术视频大赛总决赛全国二等奖、广东省柯麟医学教育基金会临床医学专业优秀中青年教师奖
医疗专长:对狭窄型消化道疾病的内镜治疗、经内镜逆行阑尾炎治疗术(ERAT)、消化道早癌放大内镜及超声内镜穿刺引流术尤为擅长。曾独立完成华南地区年龄最小的G-POEM治疗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操作。
学术任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镜专委会青年委员、广东省健康养生协会消化健康分会消化内镜专委会常委、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消化内镜青年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消化内镜学医师分会小肠内镜学组成员、广东省抗癌协会肿瘤内镜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肝脏病学会内镜分会胶囊内镜学组委员、广东省医药质量管理协会消化与消化内镜质量管理专委会委员
出诊时间:
金融城院区:周二下午
知识城院区:周五上午
感谢杨涛对本文的支持
责任编辑:刘山青
初审:戴希安
审核:简文杨、乐虞莹
终审:李文敏
审定发布:李汉荣
内容来源:中山六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