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咸闲
编辑|咸闲
审核|烨 Lydia
声明|图片来源网络。日晞研究所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留言申请开白。
成都还是把我们养的太好了......
当北上广深在不断“内卷”生活质量时,它却在“养脱口秀、养说唱、养漫展、养着一切无用但有趣的灵魂”。
有人说,判断一座城市的性格,要看它如何对待自己的年轻人。
那么成都,或许就是中国最懂得“散养”的城市。
从“地下说唱”到“脱口秀第二高地”,从“汉服第一城”到“漫展之都”,成都正在证明:或许真正的文化繁荣,不是“卷”出来的,而是“长”出来的。
然而,这座2000万人的西部城市——成都,让自己的孩子减少了“生长痛”,又为何成为线下娱乐的“天府之国”?
多元娱乐,在这座城市共生共长
这座公园城市在线下娱乐领域有着独特优势,构建出一个多元业态共生共长的“热带雨林”式发展生态。
图片来源:东郊记忆官方
成都的线下娱乐业态呈现出明显的特征:跨代际、跨圈层、跨业态。
在成都,你可以看到70后在茶馆摆着龙门阵,80后愿意陪着孩子逛漫展,90后在Livehouse追着说唱,00后穿着汉服参加国风主题派对——不同年龄层的娱乐消费需求在这座城市都能找到自己的归宿。
成都日报表示,2025年1-6月,四川省审批营业性演出5810场次,票房收入10.8亿元,拉动综合消费62.4亿元。
然而难得的是,这些多元化的业态之间也有着自己的良性互动。
脱口秀厂牌与本土小龙坎火锅品牌在黄金周联名推出“喜剧套餐”;
汉服商家与旅游景区合作打造汉服游园大会等沉浸式体验;
漫展主办方与商业综合体共创IP主题街区以及商场。
这样不仅仅减少了单独一个商家的获客成本,还推动了消费体验的极大丰富性。
活跃的娱乐生态的另一个特点是线上线下无缝衔接。
从《谭谈交通》的“二仙桥”梗,到“谢帝我要diss你”的病毒式传播,成都本土产生的网络热点总能快速吸引到大量的线下消费。
这种“爆红变长红”的转化能力,就逐渐的让成都的线下娱乐业态始终保持着新鲜感和话题度。
这种多元共生的娱乐生态,不仅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更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据统计,成都文化娱乐业年产值已突破500亿元,带动相关就业超过10万人,就真正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最好的商业生态,不是精心规划出来的花园,而是让万物自由生长的热带雨林。
在这里,传统与现代、主流与小众、线上与线下,都能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就逐渐得为成都的线下娱乐共同构成最具竞争力的商业护城河。
市场潜力,撑起线下娱乐的未来
在成都,做休闲娱乐产业能不能赚钱?
在资本操控,想要快回报的当下,成都的线下娱乐产业却呈现出一种罕见的“反效率”现象。
他们不过度追求规模化,反而更注重体验感和生态价值。
这座松弛的公园城市主打的就是“慢”。
但这种“慢”背后,却藏着独特的商业智慧。
图片来源:小红书--麓客岛音乐+市集活动
在成都,每年举办各类线下娱乐活动超2000场次,涵盖脱口秀、Livehouse、漫展、戏剧演出等多种形式。
不追求大体量的商业发展,成都的小体量商业项目占比较高,通过打造特色化场景差异,满足个性化、体验式的消费。
它所打造多元化以及包容开放的公共空间,就慢慢的催生出一个很好的生活群体基础。
在目前的社会交流的环境下,年轻人对“轻社交、慢生活”有着极大渴望,成都就支持推出了像“城市松弛力·草坪躺平派对”这样的活动。
它没有传统演唱会的喧嚣,提供了“可躺、可坐、可发呆”的自在氛围,让年轻人在音乐和夜空下真正放松下来,缓解压力。
同时,成都年轻化比例较高,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度较强,其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比重达8.2%,远超全国平均水平,消费韧性是足够强大的。
图片来源:百度— —火锅巴士
在这里,从古至今所流传的夜夜笙歌,使得“夜生活”有了强大的逍遥基因。
文旅部数据显示,成都夜间消费占比达46%,是上海、深圳的1.3倍。
漫步九眼桥、夜游锦江,火锅巴士串连着12个夜间消费地标,夜间订单占比超六成。
随着国家政策红利以及年轻力消费的不断加码发展,夜间经济规模预计在2025年将突破4500亿元,成为了成都市场内需增长的超级引擎。
就是这样的“慢节奏”打法,构建成了独特的市场魅力和潜力。
城市底蕴,塑造与众不同的文化气质
少不入蜀,是真的!
这座城市以“逍遥”和“包容”为内核,将历史文化保留并托举其发展。
数据显示,成都每日平均茶馆消费量位居全国第一,凌晨两点的九眼桥酒吧的人流量超3万人次。
图片来源:小红书--麓客岛音乐+市集活动
如果说“休闲”是成都的A面,那么“创新”就是它愈发鲜明的B面。
成都作为全国第一个把动漫产业写进“十四五”规划的城市,也早在2022年就已开出超8000家咖啡馆,数量仅次于上海。
从“美丽街角”改造计划到曹家巷“地瓜社区”的落地,它抓住一个个城市的缝隙。
保留原有的文化特色基础之上,将一些老街、旧厂房等与现代商业和艺术创作相结合,将城市的废弃空间进行活化,从而就提升了消费体验和文化价值。
许多年轻人们不再局限于茶馆听曲的“巴适”,他们在各种艺术园区、创意街道,喝咖啡、吃“漂亮饭”。
保留烟火气,又不失精致感,逐步去提升成都人民的生活品质。
这种高低并存、雅俗共赏的生态,让不同消费层次的文化和人群都能找到生存空间。
图片来源:小红书
“在成都,小众和主流的界限正在变得模糊。”
成都的文化底色中,还有着一种“游戏人间”的自在感。
从《哪吒》中讲川普的太乙真人,到“四川不缺神人”的抽象文化,再到新近爆火的“商务卓玛”,成都总能在娱乐消费领域制造全国性热点。
这种创新不是实验室里雕琢出来的,而是从市井生活中长出来的“微醺”。
当一座城市允许人们慢下来,反而能快起来;当不再执着于“打造文化”,文化自然破土而出。
这才是成都,真正的文化竞争力,来自于对多样性的包容,而非对标准化的追求。
参考资料:
1. 每日人物— —这个城市,怎么成了脱口秀的第二高地?
2.成都日报报道
一点想法(北京)旗下矩阵公众号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中美网友“账本大公开”:原来我们都想错了?》
《“TikTok难民”涌入小红书,中美网民开启民间外交》
《“病来如山倒”,造车开始大退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