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我要测”设为“星标⭐”,第一时间收获最新推送
有这样一家“神秘”的公司,还没有完成上市,营收已达到10亿+规模!
行业内外纷纷侧目,它却低调生长,逆势上扬!
更特别的是,如同由浙江大学硕士梁文锋领衔团队创立的 AI 领域新锐 DeepSeek,检测界也有一家带着鲜明高校基因的 "行业黑马"——2008 年诞生于同济大学科技园的上海微谱检测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微谱")。这家企业创业初期的高管团队中,有多位是同济大学毕业的硕士博士,也将同济大学“严谨求实团结创新”的校风融入到了企业文化中。
而我们今天专访的主角——微谱高级副总裁、党总支书记韩宇,正是创始团队中的一员。作为公司003号员工+标签为最温和的管理者,他亲身参与了微谱从分析测试小团队,到覆盖五大领域的大型研究型检测机构的完整蜕变。
![]()
上海微谱检测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高级副总裁、党总支书记韩宇
当检测行业陷入“增速放缓”+“价格内卷”的双重压力时,微谱却连续3年实现营收利润双增长!
他们做对了什么?战略迭代、精益文化、技术深耕……甚至悄悄学起了丹纳赫模式(DBS)!就在最近,我要测网与韩宇展开了一场深度对话,揭秘这家“非典型检测企业”如何构建护城河,又如何用一套独特的管理与文化,实现高质量复制与扩张的。
![]()
“精益文化是过去三年微谱最大的沉淀和积累,效率有了30%的提升”
在检测行业,“拼低价”是多数企业的生存方式,但微谱却通过三重差异化壁垒,走出了“技术+服务”的高端路线。
首先是“研究型检测机构”的战略定位。与传统检测机构“按标准出数据”的模式不同,微谱始终以“研究型检测机构”为发展路线。“我们的核心不是作报告,而是依托化学分析能力和针对性方案来解决客户的研发痛点。”韩宇对我要测网举例说。
这种定位的背后,是持续的研发投入。2024 年,微谱成立研发委员会,由高管牵头拉通各事业部研发资源——这一调整背后,是对过去 “研发分散” 问题的解决。“以前各事业部各自为战,有的不愿投研发,有的研发成果无法复制。” 韩宇坦言,现在集团要求研发费用不低于营收的5%,且强制各事业部立项,同时萃取优秀研发经验在集团内推广。仅2025年,微谱就有多个项目入选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技术壁垒持续加固。
其次是精益文化的深度沉淀。过去三年,微谱投入大量资源搭建精益管理体系,培养内部精益教练,直接推动效率提升30%。“精益不只是降本,更是培养团队的效率思维和质量意识。”韩宇举例,某业务板块通过流程优化,每年坚持迭代提升生产人效,从而对冲了检测单价下跌的影响,这就是精益文化的价值。”
要是说精益管理界有 “顶流”,丹纳赫商业系统(DBS)绝对算一个 —— 这家靠并购整合发家的巨头,把 “并购整合” 玩成了行业教科书。微谱近期在学习丹纳赫商业系统(DBS),丹纳赫靠着DBS,不仅收购企业后能快速整合提升,还能让每个被购公司变成“能力孵化器”。而微谱正看中了这一点!
最后是迭代式事业部制管理,平衡活力与管控。检测行业细分度极高,一个事业部专注一个领域才能做深,但过度授权又会导致“各自为战”。微谱从2016年开始探索事业部制,经过八年迭代,逐渐形成了具有微谱特色的事业部制管理模式,事业部拥有业务经营权、人员招聘权,但集团会把控战略方向、研发资源、价值分配、风险底线。这种模式既激发了组织活力——目前新设的事业部均能实现两年内盈利,又避免了风险——集团通过统一的合规体系,确保各事业部不触碰各类红线底线。
“管培生模式是微谱最早的起步模式,我们做了很多年”
检测行业的竞争,本质是人才的竞争。微谱构建了“高精尖+技术工人”的双轨人才体系,既保证了研发端的深度,又夯实了执行端的效率。
针对高端技术人才,微谱推行“管培生计划”,从校园到管理岗的“无缝衔接”。微谱的管培生计划开始于成立初期,核心是“让学生在校园里就深度介入企业”。本科或研究生阶段,学生可参与微谱的科研项目,既满足其论文、科研需求,也提前熟悉微谱的流程与文化。如今微谱近半数事业部负责人都来自管培生计划,他们对企业的认同感与技术理解度远超外部招聘人员。
对于仪器操作等技术岗位,微谱则与大专院校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公司会派工程师进校园授课,将仪器操作规范、检测流程融入课程,还提供实验室实操机会,学生毕业后可直接上岗。“这类岗位不需要特别高的学历,但需要‘熟能生巧’的专业能力,校企合作能解决‘招工难’和‘上岗慢’的问题。”韩宇将这种双轨制人才结构比作“红酒醒酒器”:瓶口的“高精尖”人才负责研究标准与技术研究,瓶肚的“技术工人”负责高效执行,两者配合才能实现“1+1>2”。
“检测行业看似细分,其实还不够细”
作为深耕行业十余年的从业者,韩宇对检验检测行业的未来有着清醒的判断。在他看来,尽管大环境疲软,但仍有三类机会值得把握。
机会一:头部企业的研发投入增量。“经济越不好,有竞争力的企业越会加大研发,否则会被淘汰。”韩宇测算,企业研发费用中约有一半会流向检测机构,用于质量评估、指标检测等。比如新能源、半导体等国家战略领域,头部企业的研发投入年均增长超20%,直接带动了微谱相关业务的高速增长。
机会二:企业降本带来的委外需求。行业内卷加剧,企业开始收缩自有实验室,将检测业务外包,这对微谱来说是增量机会。
机会三:细分领域的创新空间。“检测行业看似细分,其实还不够细。”韩宇用鞋子行业类比:“鞋子能分运动鞋、跑鞋、学步鞋,检测也能分‘新能源汽车电池材料检测’‘半导体封装检测’等更细分的场景。”微谱的经验是,在细分领域做深做透,就能避开价格战——其半导体检测业务因聚焦“封装环节”,单价比行业平均水平高20%,仍供不应求。
韩宇认为“国产仪器替代的标准壁垒”是制约行业发展的核心瓶颈。目前微谱90%以上的设备为进口,并非国产设备精度不足,而是“国标多基于进口仪器数据制定,国产设备数据若有差异,报告可能失效”。他期待国家监管机构与高校能率先使用国产仪器,“只要标准变了,民营机构肯定第一时间跟进,这既能降低行业成本,也能推动国产仪器发展。”
“我们的AI不追求‘高大上’,只解决实际问题”
在AI热潮中,微谱没有追逐概念,而是将技术落地到具体检测场景。
最典型的是化妆品功效评价场景,过去需要高级工程师用肉眼识别皮肤透视图像,耗时且有误差率;引入AI图像识别后,一两分钟即可完成分析,同时避免了人为判断的误差率问题,整体人效大幅提升。
此外,AI还被用于报告审核——每年上万份报告中,AI可自动筛查出80%以上的常见错误,既减少了人工风险,又将审核周期缩短了40%。“我们的AI不追求‘高大上’,只解决实际问题,这才是检测行业的技术落地之道。”韩宇对我要测网说。
![]()
上海微谱检测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高级副总裁、党总支书记韩宇
“做检测最终要回归客户价值,只有服务好客户,才能长久活下去”
谈及未来规划,韩宇明确表示微谱将“聚焦国内市场”。一是内生投资扩产能。在华东之外,计划在华中、北方、西部布局实验室,重点扩大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等核心领域的服务能力,“国内市场足够大,把区域覆盖做全,就能支撑增长。”韩宇说道。二是并购整合补短板。三是提升客户满意度。过去两年,微谱建立了客户满意度评价体系,量化投诉率、报告延迟率等指标,今年将这些数据与事业部考核挂钩,“做检测最终要回归客户价值,只有服务好客户,才能长久活下去。”
从2008年在经济危机中诞生,到如今成为行业内的“精益者”标杆,微谱的路径证明,在行业“苦日子”里,不盲目追逐热点,而是深耕技术、优化管理、精准战略,就能找到突围之路。而它的三次战略转身,也为检验检测行业提供了一份珍贵的启示——真正的竞争力,从来不是“比别人做得快”,而是“比别人看得远、做得实”。
【免责声明】:转载自其他平台或媒体的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页证明,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删除该文,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行业资讯↑
| 转载:须本号授权,有需要可后台联系小编
| 投稿: zhangshb@woyaoce.cn
| 来源:我要测网
| 责编 :不晚
| 关注我要测公众号,添加我要测小助手“测老哥”(celaoge1019)
| 备注“学习”进入检测员知识共享群
| 备注“行业”进入检验检测行业新闻分享群
| 备注“食品”进入食品领域行业分享群
| 备注“认证”进入认证领域行业分享群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资讯,和优秀同仁们近距离交流,快来关注吧!
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