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图查看详情
快节奏的时代里,你还有热爱吗?如果有,你愿意为这份热爱付出多少?
采访完小雪父女俩的故事,我脑海里浮现出了这个问题。这对杭州父女,过去5年来一直在做一件事:满世界寻找一只素未谋面的卷羽鹈鹕。
结缘鹈鹕
2020年,12岁的杭州女孩小雪(俞恩雪)偶然间看到一则报道:一种极为罕见的鸟类——卷羽鹈鹕,出现在杭州上空。看过报道后,小雪对这种长着长长的喙、嘴部自带一个“渔网兜”的鸟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浙江漩门湾湿地公园拍到的卷羽鹈鹕(供图:焦盛武)
卷羽鹈鹕,属于鹈形目鹈鹕科,是一种大型食鱼类游禽,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近危物种”,在我国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
根据卷羽鹈鹕的迁徙和分布范围,全球卷羽鹈鹕可以分为欧洲、西亚和东亚3个种群,对应的也有三条迁徙路线。当时,出现在杭州的是东亚种群,繁殖于蒙古国,每年冬季要迁徙到中国过冬,种群数量不足150只。
父女俩决定做两件事
深入了解卷羽鹈鹕生存的现状后,小雪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能不能做些什么,保护这种濒危的鸟类?
俞润源是一位工程师,在他看来,支持孩子的热爱才是教育的真谛,他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支持女儿“追梦”。于是,他决定做两件事:
一件是和爱画画的女儿,一起做一本保护卷羽鹈鹕的绘本,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保护卷羽鹈鹕。
小雪和她设计的“零柒”
在爸爸的帮助下,小雪用了大半年的时间完成了《跟着鹈鹕去旅行》家庭绘本。绘本的主角是一只漂亮的卷羽鹈鹕,小雪给她取了一个名字“零柒”,爸爸、小雪和家里的猫咪“鸡块”成了绘本故事里的配角。
故事围绕小雪一家跟着卷羽鹈鹕的迁徙路线一路前行,并联合世界上爱鸟的专家和动物,探寻如何更好地保护大自然,为“零柒”创造一个适合生存的环境的故事。
浙江漩门湾湿地公园拍到的卷羽鹈鹕(供图:焦盛武)
小雪的英文很好,在创作绘本的过程中,她还精心设计了中英文双语版本。
小雪手绘的《跟着鹈鹕去旅行》插图
另一件近乎“疯狂”。父女俩决定,沿着迁徙路线,寻找卷羽鹈鹕。
此后的5年时间里,父女俩开启了“全世界寻找卷羽鹈鹕”的行动,他们走遍很多国家,寻访各地的卷羽鹈鹕专家,越来越深入了解卷羽鹈鹕,也遇到了许多有趣的事。
卷羽鹈鹕追寻之旅
时间:2020年冬
地点:中国林业科学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杭州富阳):
小雪第一次遇见焦盛武博士
俞润源骑着改装的自行车,载着女儿来到了富阳,他们见到了当初发现卷羽鹈鹕在杭州出现的鸟类专家——中国林业科学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的焦盛武博士。在焦博士的指导下,小雪父女对卷羽鹈鹕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为接下来的追寻之旅做足了准备。
时间:2021年5月12日
地点:中国林业科学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杭州富阳)
首届卷羽鹈鹕东亚种群保护国际研讨会召开,来自世界各地的鸟类专家及科研人员参加了研讨会。会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鹈鹕专家组主席Giorgos Catsadorakis博士、蒙古国野生动物研究和保护中心Nyambayar Batbayar博士、日本野鸟会Simba Chan博士等分享了卷羽鹈鹕种群趋势和保护发展的现状。
焦博士是卷羽鹈鹕国际工作组的中国区负责人,在他的推荐下,小雪也受邀在研讨会上分享了自己与卷羽鹈鹕的故事。
时间:2021年11月
地点:杭州湾湿地
这里是卷羽鹈鹕每年越冬途经或停留的地方,因为种群数量实在太小,小雪依然没能见到卷羽鹈鹕。
时间:2023年7月
地点:蒙古国
小雪父女在卷羽鹈鹕繁衍地蒙古国哈尔乌苏湖,划船穿越比人还高的芦苇荡寻找了两周,还是没遇见卷羽鹈鹕。这一趟也有收获:他们拜访了蒙古国世界自然基金会和蒙古野生动物保护科学中心的专家们,了解到卷羽鹈鹕在蒙古的生存状态。
小雪和爸爸在蒙古
2020年,蒙古生态学家曾对13只亚成体卷羽鹈鹕进行“环志”,为其中两只体形最大的个体佩戴鸟类卫星追踪器,追踪250余天后获得了卷羽鹈鹕完整的秋季迁徙路线——
以第一只卷羽鹈鹕为例:2020年9月25日开始冬季迁徙,经过105天、4200多公里的漫长迁徙,于2021年1月8日到达了位于中国温州湾的越冬地。
它们通常白天飞行、夜晚休息,整个迁徙途中仅休息了14-15次,白天平均飞行5-9个小时,中间停靠的地点是:沧州北大港、黄河三角洲、海州湾、中路港、长江入海口附近、杭州湾、台州湾和温州湾等区域。
小科普:什么是“环志”?
就是在鸟的脚上戴上唯一编号的金属环,通过全球各地监测,识别出这些编号,就可以绘制出卷羽鹈鹕的飞行迁徙路线。
时间:2024年1月
地点:韩国
父女俩也没能在韩国见到卷羽鹈鹕。
巧合的是,他们在这里见到了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伙伴协定(EAAFP)国际组织的专家,向他们赠送了《跟着鹈鹕去旅行》的家庭绘本。
时间:2025年1月
地点: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布鲁姆环志项目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涉禽研究,迄今已有44年,除了澳大利亚本地,有50%参与活动的人群来自全世界各地。
小雪在澳大利亚看到了白鹈鹕
得知布鲁姆有环志的项目,小雪打算参加,她期待可以和世界各地的鸟类专家一起工作。因为环志项目地点位于澳洲偏僻的西部,父女俩背着睡袋帐篷来到了澳洲。
遗憾的是项目申请人员已经满额,他们转而到当地的博物馆,赠送了自己的绘本。这一趟旅行,小雪在澳洲停留了一个月时间,她见到了白鹈鹕和斑尾鹈鹕。
小科普:中国自1982年成立全国鸟类环志中心以来,已存储了亚洲第一的环志量。
让更多人认识并保护卷羽鹈鹕
小雪还跟着爸爸到过俄罗斯、日本、土耳其、尼泊尔等地,每到一处,他们都会访问当地的鸟类专家,送出自己的绘本。
为何不远万里追踪卷羽鹈鹕?小雪的想法很简单:“希望有更多人来关注卷羽鹈鹕,有更多人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
小雪把绘本送给旅行中遇到的友人
第五届世界生物圈大会即将在杭州举行,小雪和爸爸在原来绘本基础上重新创作了家庭绘本《循着鹈鹕迁徙的路去旅行》,他们也想借这次大会的契机,把自己创作的绘本送到大会现场,让更多人认识并保护卷羽鹈鹕。
卷羽鹈鹕东亚种群数量
2024年1月,中国林科院亚林所湿地生态研究团队在全国16个省市发起卷羽鹈鹕东亚种群同步调查,调查期间,研究团队共记录到卷羽鹈鹕161只。
调查结果显示,作为卷羽鹈鹕最重要的越冬地,浙江温州湾调查到101只,卷羽鹈鹕第二大越冬地福建福州市连江县滨海湿地调查到29只。
此外,江苏调查到13只,上海、安徽、陕西、河南、贵州、四川六省市也首次记录到一定数量的卷羽鹈鹕。
中国境内哪些地方能偶遇?
全球主要有8条候鸟迁徙路线,有3条路线贯穿中国全境,分别是东非—西亚、中亚—印度,以及东亚—澳大利西亚。其中,东亚—澳大利西亚又细分西线、中线和东线三条,据统计,每年有20%-25%的迁徙候鸟会由此通过。
浙江自然博物院鸟类研究团队成员钱程说,候鸟迁徙基本不会选择纯海路或纯陆路。我国东海岸所在的东线,沿途遍布水草繁茂的湿地,是候鸟理想的中途停歇处,也是中国3条候鸟迁徙线路中最拥挤的一条。钱塘大湾区湿地公园就在这条线路上。
每年9月底至10月初,卷羽鹈鹕从蒙古西部的湖泊出发开始迁徙,进入我国境内后,会先往渤海湾,再沿着海岸线一路南下,最远会到达福建罗源湾,大概每年12月初抵达浙江,等到第二年3月中上旬返回。
记者手记:看见每个孩子的“高光”
前不久,我采访了一对“疯狂追梦”的父女:爸爸俞润源和女儿俞恩雪。从2020年开始,俞爸爸支持女儿对于卷羽鹈鹕和生态保护的热爱,5年间带她走遍了世界各地,追寻这只从未谋面的,东亚种群数量不足150只的濒危鸟儿。
在“寻梦”的过程中,俞爸爸鼓励爱好画画的女儿设计制作了一套《跟着鹈鹕去旅行》的家庭绘本,父女俩一路走,一路将绘本送给旅途中遇到的友人。
也许有人会问:创作绘本、歌曲,带着孩子满世界跑,只为追一只鸟?
俞爸爸发给我的这段话,也许就是答案:
我陪着女儿一起做绘本,一起去追鸟,是因为我想通了一件事:让会读书的孩子成材,让不会读书的孩子找到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正因为了解女儿,所以我的选择是:与其把钱花在补习课上,不如和孩子来一趟长途旅行,珍惜我陪她长大,她陪我变老的过程,不参与内卷,内卷就不存在。
俞爸爸还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动物园里有许多动物,猴子、大象、老虎……在爬树比赛中,大象使出了吃奶的力气,还是没能赢过猴子。这个故事道理很简单:爬树是猴子的天赋,也许大象穷尽一生也很难爬上最高的那棵树。
小雪就是俞爸爸故事里的那头“大象”: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她的成绩就一直徘徊在班级中下游。俞爸爸想明白了一件事:与其逼着孩子学习学习再学习,不如换个视角找找孩子擅长的领域。
小雪喜欢画画和小动物,他就鼓励女儿把小动物们都画下来,这才有了后来的《跟着鹈鹕去旅行》家庭绘本。小雪喜欢英语口语,每一次到国外他都鼓励小雪和别人沟通交流,如今小雪的口语可以在英语国家畅通无阻。小雪关注卷羽鹈鹕,那就陪她满世界寻找这只鸟……
这一系列看似“不务正业”的背后,藏着一个父亲的教育逻辑:每个孩子都有属于他自己的“高光”。
俞润源自己是大学生,当时他考入了南京理工大学,毕业后分配到西安从事机械相关工作,从传统意义上说,他是那个年代的“学霸”。
小雪还有个姐姐,从小成绩就很好,一路考试绿灯,拿到了美国一所大学的全额奖学金,毕业后回国成为一家外企的财务高管,这样的经历,也算得上传统观念里的“学霸”。
满世界追卷羽鹈鹕的小雪,何尝不是另一种“学霸”:她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充满了热情和自信。除了绘本,她还创作了3D明信片、玩偶、有声卡片等许多卷羽鹈鹕的周边。
她在国际研讨会上用英文大方自信地讲述自己和卷羽鹈鹕的故事,赢得了众多国际专家的肯定;她还想成为生物圈保护大会的志愿者,为生态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
俞爸爸坦言,周围很多人不理解他的做法,总认为小雪浪费了许多本来应该学习的时间。小雪的老师也找他谈话,说“从95分到100分有难度,但从60分到70分其实没那么难”。
俞爸爸认同老师的观点,但他觉得,与其拼命努力去提高这“10分”,不如找找孩子本来就已经“95分”的赛道,去冲刺顶峰。
大家都知道,成绩并不是评价一个孩子的唯一标准,但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很少有家长或孩子能够做到无视成绩。小雪父女的经历也许是一个特例,他们的故事至少能带给我们一点启示:
不是每一只鸟都能一飞冲天、一鸣惊人,在自己热爱的赛道上努力奔跑,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只“卷羽鹈鹕”。
橙柿互动·都市快报 记者 诸芸
编辑 成嘉怡
审核 毛迪 陈奕
BREAK AWAY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