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上观新闻)
夏正在进入尾声,山林“宝藏”纷纷成熟落地,一年一度的“捡秋”也在徐徐拉开序幕。国庆假期将至,不少家长计划带着孩子去山野林间“寻宝”——捡板栗、拾松果、开核桃,或是去海边捡贝壳、捉螃蟹。近年来,自然教育日益受到家长重视,这类结合季节更替的亲子活动备受欢迎,也成了社交媒体上的流量密码。然而,过度捡拾可能破坏生态平衡。在自然教育逐渐“出圈”的同时,家长和孩子都该补上“适度”这堂课。
城市居民乐于亲近自然是好事
“什么是捡秋?秋天是果实成熟、树叶斑斓的季节,人们走进自然,将掉落的树叶、花朵、果实等捡拾起来,用镜头记录秋色,并将这些自然之物带回家中制作成装饰品或纪念品。这是近年来流行起来的一种亲近自然、感受季节更替的生活方式。”上海自然博物馆研究员何鑫解释说,“大家越来越热衷于走进自然,观察季节变化。比如秋天的‘捡秋’活动越来越时兴,家长会带着孩子去捡拾果实,又比如,老少咸宜的赶海、捡菌子等。”
何鑫表示,这种热爱自然的现象令人欣喜。“城市居民平日很少有机会近距离体验自然,利用假期去山里、海边看看,本身是一种很好的自然教育方式。通过亲手触摸、仔细观察,人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自然规律,感受生命的轮回。特别是在秋季这个收获的季节,更能让人体会到大自然的神奇与馈赠。”
何鑫(右二)正带着孩子们在户外探索自然
板栗螃蟹成博流量的“战利品”?
然而,近年来一到春秋季节,在社交媒体的带动下,山林或海边总会涌入大批“采摘大军”“赶海队伍”,也催生了一些乱象。在短视频平台上,各类“捡秋攻略”和“赶海秘籍”的视频往往能获得上万的点击量,不少博主通过展示“丰收成果”来吸引流量,有的甚至一次就能捡拾数十斤板栗或海产。这种内容在引发跟风效仿的同时,也加剧了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采集。
眼下,国庆假期将至,正逢板栗、松果等成熟的季节,也是海鲜肥美的季节,不少人就瞄准了“网红打卡点”。有的社交平台博主已开始推荐松江天马山“捡板栗”攻略,还有的则分享如何才能挖得盆满钵满的“赶海”秘籍。在这些内容的评论区,常常能看到网友留言询问具体地点和技巧,迫切希望在假期中“大展身手”。何鑫说:“蜂拥而上的人群里,有真心热爱自然的,也有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利的。”
别让“收藏”成生态破坏的借口
何鑫呼吁,自然收藏可以,但要讲究“尺度”。“可以捡一些自然掉落、且不影响生态循环的东西,比如一些树叶、果实的外壳、已经失去生命迹象的贝壳或海螺壳。这些适量收集,可以作为自然观察的素材,或回家后作为教具或展示品。但不建议成筐采摘、捕捞,更不要‘灭绝式’捡拾。”
“人类走入大自然的最佳原则其实应该是,‘除了照片什么都不带走,除了脚印什么都不留下’。在国外一些管理严格的生态旅行地,别说捡拾活物或果实,就连一片凋落的树叶也不能随意捡走。”何鑫建议,无论是果实、种子,还是海边的小生物,最好还是把捡到的东西放归自然,让它们继续参与自然循环。“山里的种子和果实,可能是鸟类或哺乳动物过冬时重要的食物来源;海岸线上的贝类、小鱼小虾,也可能是迁徙鸟类赖以生存的‘补给’。如果不是人类生存必需的采集,就应该适可而止。”
2025年5月3日,游人在天津市滨海新区东疆亲海公园赶海。 杜鹏辉摄 新华社
有些人认为,掉落地上的果实那么多、海边的小鱼小蟹数不胜数,城市周边的山林本就没有什么动物,捡一点无伤大雅。何鑫严肃地表示,这不能成为随意捡拾的借口。“人类对自然的干扰已经很多了。在城市周围,如果还有一片区域能维持自然循环,还有植物结果、小动物出没,我们更应该创造能让它们持续生存的机会,而不是理所当然地认为‘我可以随意捡’。自然教育,要先教会孩子什么是‘自然’,再来谈‘教育’。当你走入大自然,安全是第一位的,不要为了收藏某个物品而发生危险,更重要的是,家长该带着孩子学会如何与自然相处,而不是如何向自然索取。”
原标题:《给小动物留点过冬口粮吧!爱上捡秋但还得适度|新民·教育新观察》
栏目编辑:郜阳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马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