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作者定会不负众望,按时按量创作出更优质的内容。
文|昕昕
前言
有时候,看似一场“改名闹剧”,背后却藏着企业的深谋远虑。
小米直接跳过16,发布17系列,许多人骂“没骨气、盲目跟风”,但若从战略角度去看,这恰恰是一招极其聪明的后撤。
命名即战场,数字就是武器
生活里我们都懂:手机壳上写着“Pro”,心里就会觉得它比“普通版”高级一点,数字同样如此。你走进卖场,看到一边是“iPhone 17”,另一边是“小米16”,直觉会告诉你——小米“落后一代”。
而在消费心理里,“晚一代”就是原罪,小米索性贴脸对标,也叫17,看似“蹭”,实则是“逼近”,让消费者潜意识觉得:你苹果17,我小米也17,我们是同一桌的对手。
这波操作一出,微博炸了,网上吵翻天,很多人嫌low,但小米最怕的,从来不是被骂,而是没人理。
只要有人讨论,就会有人点开搜索框、刷开电商页面,卢伟冰这位“微博战神”再度上场,熟悉的节奏回来了:争议换流量,黑红也是红。
可在这个注意力稀缺的年代,能引爆话题,本身就是胜利。
高端不必死磕,性价比才是灵魂
几年前小米喊“冲击高端”,堆料、喊口号,结果呢?市场冷冰冰:6000元以上的手机,小米始终没能真正站稳。
不是技术不够,而是时机已过,手机行业进入“垃圾时间”,关键创新难以出现,反倒是小米汽车,成了新的高端引擎。
SU7一出场,30万价位的爆款,轻轻松松刷新纪录,雷军一句“创业15年来最高端的产品”,让小米的“高端”有了全新载体,手机从此不必背上“唯一高端担当”的重担。
手机的角色转变了:它是生态一环,是走量的尖兵,性价比才是小米真正的底色,喊“高端”可以,塑造形象就行,但真要涨到一两万?性价比用户是最“薄情”的,来了容易,走得更快。
与其失去基本盘,不如守住最舒适的区间:3000—5000元市场,用流量打法卷友商。
小米汽车负责拉升品牌天花板,手机负责抢占市场份额,这就是所谓“车机协同”,车的溢价反哺手机的认知,手机的规模支撑车的生态。
一高一低,一攻一守,看似分裂,实则配合,这才是小米找到的独特平衡点。
结语
其实生活和买手机很像,你要做别人眼里的“高端”,还是做自己最擅长的那部分?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去模仿别人登顶的路。
选择适合自己的打法,才是清醒。
小米明白了:高端化不是唯一答案,能守住基本盘,还能靠汽车撑起形象,这就是一种聪明的后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