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祭”这个词很刺眼,但很现实。
一代人不可能从泥潭里爬出来,这场跨越阶层的战争,需要代际接力。
第一代人豁出自己,第二代人踩着祖辈的肩膀,第三代才有可能捅破那层天花板。
去年很火的韩剧《苦尽柑来遇见你》里,外婆在海里游,妈妈在地上跑,才有了孙女金明在天上飞。正是一代又一代的女性托举,才让下一代拥有了更多的选择和自由。
这不是悲观,是战略,看懂了这一规律的家族,才有未来。
第一代人:打破认知,完成原始积累
阶层跃迁的第一道关卡,不是金钱,不是资源,而是认知的牢笼。
曾国藩的爷爷曾玉屏,就是个典型。
年轻时的曾玉屏是个典型的街溜子,买了一匹好马整天出去鬼混,自认为很了不起。
一天,他被一位老人当反面教材教育了一顿,大受刺激,越想越无地自容。于是当天就把马卖掉了,徒步几十里路回家,然后用卖马的钱买了几亩地,发奋兴家,最终使曾家从中农跃升为小地主。
因为有了经济基础,长子曾麟书才能脱离生产、专心读书,也继而为曾国藩兄弟创造了优于父辈的教育条件。
要知道,老曾家从宋朝到清朝五六百年间,一个秀才也没出过,全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也就是从曾玉屏开始,认知发生巨变,才奠定了后来曾国藩的基础。也就是曾国藩说的:“吾之发达赖祖宗之积累”。
如果曾国藩爷爷的例子有点远,那我再说个近的。
我有个亲戚家大伯,上世纪八十年代,他成为村里第一个放弃田地进城打工的人。从建筑工地最苦最累的小工做起,住工棚,啃馒头,省下每一分钱。
他可能不知道什么是“阶层跃迁”,但他清楚一件事:不能让下一代再过这种生活。
十几年间,他完成了两件事:一是在城里站稳脚跟,有了相对稳定的收入来源;二是将三个孩子全部送进学校读书,哪怕借债也要供他们上学。
这就是第一代人的牺牲。
他们像桥墩一样,深深埋在水底,托起后代前行的道路。他们可能看不到彼岸的风光,但却为下一代指明了方向。
第二代人:抓住教育,实现破局跃迁
如果第一代人完成了物质积累,那么第二代人就要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跃升。
而教育,就是阶层跃迁最有效的途径,没有之一!
朋友小杨的父母是从农村来到城市的打工者,全家住在一个不到30平米的出租屋里。但他父母有一个执念:再苦不能苦教育,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读书。
小杨不负所望,考入重点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科技公司,如今年薪是父辈的十数倍。不仅是收入的增长,更是圈子、视野和社会资源的全面提升。
如今的小杨已经在城市安家落户,有了下一代。他常说:“没有父母那一代的辛苦付出,就没有我今天的一切。而我要做的,是为我的孩子创造更高的起点。”
第二代人肩负着承上启下的使命,但并不是光会读书,就能逆天改命。
这里面有3个关键点:
(1)选择大于努力,赛道决定天花板
第二代人常常面临一个关键选择:是追求父辈眼中的“稳定”,还是去搏取真正的“飞跃”?
稳定固然重要,但跃迁往往发生在高速增长的行业里:互联网、人工智能、金融科技、新能源……这些领域意味着更高的收入溢价和更快的成长速度。
你需要做的,不是重复父辈的路径,而是利用他们提供的基石,去选择一条价值更高的新赛道。
(2)积累资产,而非负债
穷人赚了钱,买手机买包买鞋;富人赚了钱,买股票买基金买房。
你是哪类人,基本决定你未来是哪层人;你管理金钱的方式,决定了你家庭未来的阶层,因为阶层固化的本质是资产固化。
所以,第二代人必须克制消费主义的诱惑,完成从“劳动者”到“投资者”的思维转变。将核心资源用于购买能增值的资产,比如房产、基金、知识技能等,而非不断贬值的负债。
(3)对的婚姻:是找人生合伙人
婚姻是普通人最重要的一次资源重组。
它不仅仅是寻找爱人,更是寻找一位价值观契合、能共同成长的“人生合伙人”。一个好的伴侣,能够互相赋能,实现1+1>2的效应。
TA可以和你并肩看向远方,而不是需要你回头不停地拉扯。
最后
一个家族的改变,不是一代的努力,而是至少三代的积累和沉淀。
知道这些,你就不会沉迷鸡娃,渴望“一朝龙在天”,而是专注“鸡自己”,接好自己的那一棒。
别人三代积累的壁垒,怎么可能被你一代就冲破了。即便有人凭运气一夜暴富,最后也会凭实力输掉。
我们当下要做的,就是踏踏实实、不骄不躁地完成属于我们这一代的积累,这样孩子才能站在我们的肩膀上,捅破那层天花板。
(全文完,共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