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意远不止仅是静坐,而是包括一系列通过调整身心状态、觉察内在与外在关系,从而引导人回归清醒、平和与觉知的实践方法。从根本上改变人们与思想、情绪和世界互动的方式。
不少禅意不仅能缓解压力,更能通过长期的践行,重塑我们的认知模式、行为习惯,甚至从根本上改变人对生活与自我的认知,进而影响我们的人生轨迹:
![]()
一、一期一会
世事无常,每一次相遇,每一个瞬间,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我们应以真诚、专注的态度对待、全心投入,不辜负当下的因缘。
“一期一会”意为“一生仅此一次的相会”,“一期”指“一生”,“一会”指“一次相会”。
一期一会告诉我们:要珍惜和积极应对每一个当下:
对待家人:珍惜眼前人,少一些敷衍的 “下次再说”,多一些当下的陪伴和关怀;
对待知己:真诚互动,少一些 “改天聚” 的客套,多一些 “今天就约” 的真诚;
对待生活和工作:少一些 “等以后” 的拖延,多一些 “当下行动” 的执行力。
对待人生机遇:全力以赴,积极争取。少一些 “未来再争取” 的心态,多一些 “机不可失” 的决心和“时不再来”的清醒。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川端康成的文学作品中,处处可见 “一期一会” 的影子。他擅长捕捉 “转瞬即逝的美好”,通过文字将 “唯一的瞬间” 定格,因为他深知:这些瞬间一旦错过,便永不再来。
日常中,很多的问题都源自无法专注当下,被过去和未来裹挟。我们应剔除冗余,不预设未来、不执着过去,让当下成为全部。
![]()
生活中,心理问题大多源于对过去创伤的固着或对未来的焦虑,绝大多数令我们恐惧、痛苦和焦虑的事情都并非发生在当下。
当我们全然地活在当下时,过去的遗憾 、未来的担忧或恐惧将会自然消失。
神经学研究显示,极度专注当下是摆脱负面情绪的最有效方式之一。
工作中,当我们意识到当下此刻是独一无二的,便能极度专注当下,心不再被 “过去” 和“未来”占据,便能打破自我桎梏,更加轻易地进入心流状态,让敏锐洞察、创造性、自信、激情和愉悦感自然涌现。例如:
不再用记忆定义自己(例如,我做不好这件事、我在这方面缺乏天赋)、不再被过去束缚自己(例如,过去的经验和知识等路径依赖)。
放下功利心,不被 “目标期待”、“结果焦虑” 或 “自我证明” 裹挟,专注过程,将这些瞬间视为“一期一会”的珍贵相遇,而非机械重复的任务。
![]()
二、无功用行
面对得失,我们时常功利心过重,对结果过于执着和焦虑。但延迟满足机制和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必然会导致我们心生焦虑或痛苦,并制约我们的激情和创造力。
“无功用行“是指一种破除对 “功用” 和 “自我” 的执着,在行为中不生执着心,回归纯粹的行动本身。让不被功利和执着污染的、本然的觉知之心自然升起。
“无功用行“强调放下“功用” 和 “自我” 的执着,全然专注行动本身,让行动如呼吸般自然发生、激发灵感的自然涌现。
![]()
马祖道一是唐代禅宗 “洪州宗” 的开创者,他最核心的教诲 “平常心是道”,正是 “无功用行” 的精髓。
马祖强调:日常的打坐等行为本是自然之事,若加入 “评判、期待、担忧”,便成了 “有功用”(执着于结果或感受);若放下这些执念,让行为回归 “纯粹的当下”,不刻意求 “效果”,反而契合了心性本真。
无功用行的本质是以无执之心,行自然之事。不仅”天然符合心流产生的条件,而且能将心流从“偶发状态”转化为“稳定特质”。
在这种行动状态中,我们的创造力将达顶峰,感觉与行动合二为一,外界的干扰似乎都不存在了。
着力即差,过多的执念、过度的思考和过于刻意的行动,不仅会阻碍我们的洞察、也会限制我们的激情和创造性。
心理学研究证实,大脑前额叶皮层一旦过度介入(例如,过度思考、行动过于刻意时),会抑制潜意识的高效运作。而当刻意和过度思考减少时,创造力将更容易涌现。
![]()
三、一生懸命
我们时常逃避现实、拖延成长,将希望和行动寄托在未来。总以为时间会带来改变,坚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会变得更好或问题将会自行解决。
这种态度阻碍了我们当下的行动,从而导致问题不断积累,痛苦也日益加深。
真正的改变只能发生在当下此刻。全力做好当下的事情,才是对过去和未来最好的交待。
“一生懸命”是指将全部的生命、精神和注意力,毫无保留地投入到当下的每一个行为之中。在全身心的投入中破除对生死的焦虑和恐惧、破除对人生意义的迷茫。
![]()
“一生懸命”皆在提醒人们:放下对永恒的执着,以生死无常为警醒,积极全情投入到每一个当下,对自己的生命负责。破除拖延与懈怠、拒绝敷衍度日、珍惜每一天、郑重地对待每一件事,让每一刻的生命都不虚耗。
在认真做事的过程中,放下对结果的执着,破除“功利心的束缚。用持续的精进磨练自己的心性,照见生命的本真。将每一个过程,都当作是觉知当下、不负生命的修行。例如:
乔布斯是禅宗的实践者,在设计和创造过程中,他要求团队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每一个像素、每一个曲线的打磨上,追求一种“至善至美”的境界。
剑圣宫本武藏的“空明剑”境界,正是“一生懸命”的体现:在决斗中,心如同明镜止水,超越对死亡的恐惧,抛却生死之念,只是将毕生所学在瞬间全然发挥。
![]()
四、初心
我们的心已经被被我们的自己或他人的经验、偏见、思想和思维等污染,失去了清明。
初心是指纯净无染的心,即未受世俗观念污染、无分别执着的本然状态。
一行禅师的正念,是将初心转化为“初学者之心”,融入现代心理学,强调以开放的态度面对每个当下。
我们是通过语言、概念和标签的框架去认识和理解世界,而非直接理解世界本身。
![]()
事物和情境的真正意义不仅被语言、概念和价值观等遮蔽或扭曲,同时也被自己的成见、经验和思维等蒙蔽。
保持初心,持开放、好奇、不带预设的态度,以新鲜无滞的眼光对待每个当下。才能打破思维定式,避免陷入思维的僵化和固化。
以初心去观察世界,摆脱概念、价值观和立场等因素的束缚,才能更好地洞察世界,看清本质,发现更多的可能性。
当我们回归没有被偏见、思想和思维污染的初心,以全新的眼光看待世界时,外部世界将焕然一新。我们或将在平凡中看见非凡,在限制中发现自由。
![]()
五、不完美即完美
我们对 “完美” 的执着,才是导致 “不完美” 的根源。
例如,过于追求完美,导致我们执行力不足、缺乏自信和激情、创造性受阻。
不完美即完美,禅宗的这句话启示我们:
真正的自我必然包含不完美,而这些不完美并非是需要完全被消除的,有些甚至是构成你独特性的内在组成部分。
例如,以个人风格为例。没有任何一种风格是 “绝对完美” 的,所有风格的 “优势” 都对应着 “缺陷”,而这种 “带有缺陷的风格” 恰恰是个体的独特性所在。
![]()
若执着于用 “完美的标准” 修正自己的风格缺陷,不仅无法实现。反而可能会因此而导致自我割裂或创造力的僵化,将会失去自我的独特性和与众不同的价值。例如:
乔布斯的个性有着明显的“缺陷”:他极度固执、苛求完美、情绪化、甚至缺乏同理心。这绝不是“完美领袖”的风格,但正是这种“缺陷”成就了他。
卡夫卡的小说风格 “晦涩、压抑”,这在追求 “易懂” 的文学标准中是 “缺陷”,但正是这种 “晦涩” 精准传递了现代人的异化感,让他的作品成为独一无二的存在。
接纳不完美才能趋近完整,不逃避 “局限”,反而能突破 “局限”。真正的强大,不是战胜什么,而是能容纳什么。容纳的越完整,涌现的力量就越澎湃。
自信也来自我们如何看待自己,而非来自外在的“完美”。
唯一真正有效的自信方式,是你能够坦然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
六、内观
向外张望的人在做梦,向内审视的人才是清醒。
世界是我们的内心投射,一个人若无法正确地认识自己,那么他就无法正确地认识世界,为自己的行动提供正确的指引。也就无法发现自我束缚、突破自我。
禅宗的内观,并非是指单纯的反思或反省,而是指透过直接的体验,超越概念和思维,去“直观”心性的本质和世界的实相。
![]()
它启示我们:
1、真正的智慧不在外面,而在内心的觉察之中
当我们遇到问题时,与其一味地盲目应对,或抱怨环境,不如先静下来观察自己的内心:看清了问题的内在根源,解决之道才会浮现。
真正的成长始于真正地认识自己,觉察并超越束缚自己的错误思维、认知、行为和习惯等自我无意识模式,打破自我枷锁和自我局限。
2、放下执着、全然专注当下
痛苦和失败的根源时常源于 “我执”,例如,执着于自己的期待、或自己的观点和立场。
通过持续的内观,你会亲身体验到:身体感受在变化(无常),念头情绪在生灭(无常),其中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我”存在(无我)。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缘起)。
理解了人生无常,就能更加坦然地面对人生的得失、世事的变迁;理解了无我,就能帮助我们放下执着,不再执着于“我的观点”、“我的期待”。
我们时刻都被过去和未来绑架,难以全然专注当下。
![]()
通过持续的内观,你会发现:唯一真实的只有 “当下”,过去是 “念头的回忆”,未来是 “念头的想象”,只有 “此刻的觉知”是真实的,从而安住在当下。
以上这六种禅意,让我们从 “被情绪、思维、外界评价控制的被动反应状态”,转变为 “清醒觉察、理性选择的主动回应状态”。
它并非是向外追寻,而是通过内求,改变面对现实的 “心态与视角”。通过心态的改变、带来行为的改变,进而重塑生活、塑造不同的人生轨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