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古诗词
编辑、2025年9月18日
唐代诗坛名家辈出,雍裕之虽非最耀眼的那颗星,却以“擅写细物、情蕴其间”的独特风格自成一派。他惯于从芦花、柳絮等寻常景物,或是老农望晴的日常场景中取材,用浅白却精准的笔墨勾勒意境,让读者在寥寥数语间,既能见景之美,更能悟情之深。以下通过三首代表作,一同欣赏诗作的韵味。
一、《芦花》
夹岸复连沙,枝枝摇浪花。
月明浑似雪,无处认渔家。
这首诗以“芦花”为核心,勾勒出江边月夜的静谧画面。首句“夹岸复连沙”先铺陈环境——芦花沿着江岸连绵,一直延伸到沙滩,尽显其生长的繁茂;次句“枝枝摇浪花”是动态描写,风拂芦花时,枝条轻摆,白色的花穗如江水翻涌的浪花,将植物的静态美转化为流动的动态美。
后两句转入月夜场景,“月明浑似雪”以“雪”喻芦花,月光洒下时,满岸芦花洁白皎洁,仿佛覆了一层薄雪,视觉上纯净又朦胧;而“无处认渔家”则在美景中添了一丝悠远——正因芦花如雪、月色如练,江面与岸边融为一体,连熟悉的渔家都难寻踪迹,无形中营造出清幽、空灵的氛围。全诗无一字抒情,却在景物描写里藏着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叹。
二、《柳絮》
无风才到地,有风还满空。
缘渠偏似雪,莫近鬓毛生。
此诗聚焦“柳絮”的轻盈特质,却不止于写物,更借物抒情。前两句以“无风”与“有风”对比,刻画柳絮的姿态:无风时,它慢悠悠落到地面;有风时,又漫天飘飞,将其“飘忽不定”的特点写得鲜活。
后两句则转入深层感悟。“缘渠偏似雪”延续“以雪喻白”的写法,柳絮沿着水渠飘游,洁白如雪,画面清新;但“莫近鬓毛生”笔锋一转,将柳絮与“鬓毛”关联——柳絮如雪,而人的白发也如雪,它若靠近鬓角,便容易勾起人对“岁月流逝、白发渐生”的感慨。短短十字,从自然景物过渡到人生体悟,让小诗有了沉甸甸的意味。
三、《农家望晴》
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
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不同于前两首写自然景物,这首诗聚焦农家生活,字里行间满是对劳动人民的关切。首句“尝闻秦地西风雨”交代背景——秦地一带,刮西风往往会带来降雨,而麦收时节最怕下雨,为后文的“盼晴”埋下伏笔;次句“为问西风早晚回”以设问代老农发声,直白道出对“西风停、雨不来”的急切期盼,简单一句却藏着农民的焦虑。
后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白发老农如鹤立”用比喻刻画老农的形象——白发苍苍的他像仙鹤般伫立在麦场高处,身姿挺拔却透着执着;“麦场高处望云开”则写其动作,他久久望着天空,只盼乌云散去、阳光重现。这两句没有直接写“急”,却通过“鹤立”的姿态、“望云开”的动作,将老农盼天晴、盼丰收的急切与虔诚写得入木三分,也藏着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结语
雍裕之的这三首诗,没有壮阔的意境,也没有华丽的辞藻,却以“小”见“大”——写芦花,见自然之清幽;写柳絮,见人生之感慨;写老农望晴,见民生之恳切。他用细腻的观察、质朴的语言,将寻常景物与生活场景转化为诗意,让读者在品味诗句的同时,既能感受画面之美,更能触摸到诗句背后的温度。这种“于细微处见真意”的写法,正是其诗作最动人的地方,也让他在唐代诗坛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图片为,豆包制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