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餐难做大的核心陷阱:边际成本,做大就出问题的根源在这里
为什么中餐很难做大,且一旦做大就容易出问题?背后藏着一个限制中餐发展的关键陷阱——边际成本,即每多生产一个产品需要额外增加的成本。
举个例子,可乐工厂只要机器运转,多生产一瓶可乐,只需增加少量水、糖浆和瓶子,额外成本极低;而且卖得越多,原材料采购越便宜,边际成本还会持续降低。但餐馆完全不同:多来一桌客人,就得多占座位,多耗费厨师和服务员的时间精力;新开一家门店,还要承担房租、招人等费用,边际成本会显著升高。
中餐做大的三道核心门槛
中餐想扩大规模,必须跨过三道难关:
• 人工成本:切菜、炒菜、配菜、摆盘都依赖大量熟练厨师和服务员,人力投入随规模同步增加。
• 空间成本:后厨需预留足够空间,还要满足明火、通风排烟、消防等严格要求;前厅也得保证用餐体验,空间利用率受限。
• 管理成本:门店数量增多后,口味稳定、出品速度、卫生安全、员工服务等都成了“高频考试”,任何一个环节掉链子都可能引发问题。
破局思路:把边际成本降下来
如何降低边际成本?近年兴起的档口店就是主流尝试:自助点餐、取餐即走,省去堂食桌椅和复杂服务,本质是中餐快餐化。它们通过中央厨房,将切菜、备菜甚至部分炒菜工序放在工厂完成,门店仅负责加热或二次加工。这样既能节约门店成本、提高效率,保证口味稳定,还能方便加盟,加速规模扩张。
但新的问题随之而来:不少消费者想吃的是大厨现场烹饪的“锅气”,追求热腾腾的现做口感;且规模扩大后,品控、卫生、食品安全、员工服务等仍可能引发危机。尤其是精品餐厅,既不能违背消费者对“现做”的预期,又要降低边际成本,该如何平衡?
三条具体建议,平衡体验与成本
针对这一困境,有三条可行建议:
1. 运用28法则:20%的标杆菜品用新鲜食材现切现炒、即时出餐,充分展现大厨手艺;80%的常规菜品高度标准化,确保出餐速度和口味一致性。
2. 做到透明化:在菜单上清晰标注哪些菜品是现场现做,哪些是中央厨房预处理后门店完成,用透明换取消费者信任。
3. 采用双品牌模式:精品线走“少店旗舰化”路线,定高价,通过现场制作、开放式厨房提升体验和信任;快餐线走“小店走量”路线,强化标准化,适配外卖场景,用规模效应分摊成本。
当然,预制菜、中央厨房、加盟等都只是企业降低边际成本的工具。中餐想要突破规模限制,在保证品质和体验的同时实现稳健扩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