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人,从曹营的小将,摇身一变成了蜀汉中流砥柱,他就是王平。可别小看他,他不仅帮关羽报了仇,还为诸葛亮出了口恶气,甚至在诸葛亮身后撑起一片天。
可惜,在历史的长河里,他的名字总是被五虎上将的光环掩盖。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王平的故事,看看刘备为何对他情有独钟,又是怎样让他誓死效忠,最终成为蜀汉最后的守护神。
有一人帮助刘备夺下汉中,却为何在曹魏阵营备受冷落? 故事还得从建安二十四年说起。
此时的王平,还是曹营的一个小小“牙门将”,跟夏侯渊一起驻守蜀道。“牙门将”资格并不高,夏侯渊麾下众将皆不待见他,赏识无多。
他急了。可是什么办法也想不到:曹营里,谁不显身手都被淹没?
于是他一路冲杀,屡立小功,却始终升不了几级,连个裨将军都要等上几年。
“班长的差事我干够了,总该换个跑道吧。”王平这么想着。
正巧那年刘备打到定军山下,夏侯渊一死,曹营大乱。王平被俘。
两个选择:同归于尽,还是投向刘备?他想起自己那未曾兑现的抱负:兴复汉室。
于是,他脱了甲胄,面朝刘备,跪到马下,“愿为先锋万死,不辞锐旅之劳。”看着王平,刘备笑了。
次日就封他牙门将、裨将军,赏赐连升。赵云那位“五虎上将”,当年追随刘备多年才得这个位。
王平刚来就给,真是大手笔。
刘备大方收贤,这也是他用人之道之一,先礼后衡。而此时,刘备急需稳住局势,于是让王平驻守汉中。
汉中地势险要,是西蜀咽喉,若失此地,蜀汉立马土崩瓦解。王平一到,立刻展开布防。
层层设卡,修筑塹堑。不久,他一举击退魏军前锋,歼数千骑。
那一战,王平立下汗马功劳,他自己也痛快——总算向刘备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关羽失荆州,刘备兴师东吴,蜀汉国力骤成下坡。曹魏见机,大军压境。
正当四面楚歌时,刘备病倒在成都。关羽、张飞相继去世,群雄并起,刘备看着只能年幼继位的刘禅,心里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他想:就算我走,也得有人撑得住这盘棋。帐中抚卷,口授遗诏:王平,你要守汉中,守住西蜀根基。
刘备的声音有些沙哑,却很坚定。王平听了,含泪抱拳:“君恩浩荡,臣无以为报,但死不辞难。
“王平从此誓死效忠。可是,战乱不断,他能否撑起这欠缺雄才的蜀汉呢?”
蜀汉稳住了。诸葛亮起兵北伐,先遣马谡守街亭。
众所周知,马谡失街亭,三万精兵差点全军覆没。危急时刻,诸葛亮焦头烂额。
却见王平提刀从寨内跃出,他抱住散乱的士卒,亲自指挥撤退。长坂道上,草木皆兵,王平却镇定自若。
他脱下头盔,喘息道:“随我同退,勿乱!”士卒看他,跟着就有了主心骨。
过了歧路,甩开魏兵重围。要知道,失街亭一过,就是粉身碎骨的节奏。
王平不费一兵一卒救出大军,这才保住了主力。诸葛亮事后长叹:“此子可与马谡并用,可惜世人只见前者之短,不识后者之长。”
从此,王平官至征北将军。他的官职在蜀汉将领里也算靠前。
可他没骄傲,依旧是踏踏实实摆阵、练兵、守土。赵云去后,无人可当挑大梁之重。
王平又扛了过来,细心传授新兵阵法,夜练士卒冲刺,晝夜兼程地筑城漏刻。年年对阵魏军,从未大败。
诸葛亮去世后,蜀汉朝局再起波澜。魏延自恃功高,杨仪忌才,每每暗中较劲。
大军正要内耗,王平闻讯,从成都一路飞奔到讨伐路上。二军对峙,烽火连天。
王平当着魏延面斥责道:“昔日共谋复汉,今何以相残?”魏延听了,面色大变。
军心已散,纷纷归顺。就这样,王平又为诸葛亮出了口恶气,把蜀汉内部的隐患清理干净。
皇帝刘禅朝见时,手捧金印,特加封他为骠骑将军,实封二千户。
而此时,曹魏不甘寂寞,命曹爽亲率十万大军来犯汉中。对方铁骑压境,旌旗密布。
朝野皆惧,议论纷纷:守不住了!可王平说:“汉中如失,蜀汉休矣。
弟愿一战,死生无悔。”他提兵列阵,亲擂战鼓。
战场上,魏军攻势如潮。他却稳如山岳,令寨中弓弩日夜穿营,火炮并发,甚至在月色下设下陷阱,伏兵一举重创对方先锋。
曹爽大惊,匆忙撤退。西风凛冽,残阳如血,汉中天险再次稳固。
又一次,王平以一己之力,延续了蜀汉的国祚。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句:当年关羽驻守荆州,荆州易失全军覆没;如今,王平驻守汉中,老巢岿然不动。他的一招一式,就像关羽未竟的忠魂在大巴山巅回响。
可见,王平不只是为诸葛亮报仇,更算是为关羽雪耻——谁也踏不进他的地盘。
王平的一生,是乱世中最纯粹的忠勇。可他为何迟迟不被后世歌颂?
有人说,因为他不是名门之后;有人说,因为他的战功多在防守,缺少惊天一击;也有人说,因为他没有留下华丽的幕僚笔记,只有粗粝的兵书演练记录。可这些都掩盖不了一个事实:刘备看人,从不浮夸;诸葛亮用人,从不偏失。
王平,就是他们眼中最值得托付的那一块“重器”。
王平死后,谥曰壮侯。他的儿子继承爵位,仍驻守边疆。
直到蜀汉晚年,尚无人能破汉中。可惜,时运不济,终难阻大势。
若说蜀汉是蜀山断崖上孤立的鹰巢,那么王平就是那根横亘风口的老松,虽不能护全树影,却让枝干顽强不倒。
有人问:像王平这样的猛将,算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我想,他的一生,无可辩驳地印证了那句话——“忠义可贵,始终如一”。
在刘备麾下,王平报效;在诸葛亮帐前,王平护驾;在刘禅身旁,他留下最后一道防线。正是这种不斜不倚的忠魂,才让蜀汉比别国多扛住了十数载风雨。
结语 蜀汉艰难起步,却能延续六十年,一部分源自刘备的知人善任,一部分源自诸葛亮的勤政爱民,更源自王平这样的忠臣猛将。有人说,三国是一坛烈酒,英雄一饮而尽。
王平,就是那杯中回甘最浓的余味。信息来源:[《三国志·蜀书·王平传》]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