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临终前跟诸葛亮交代过马谡言过其实,不堪大用,可诸葛亮北伐曹魏的时候依旧重用马谡。导致出师不利,无功而返,还损兵折将。最后的结局是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自己也自贬三级。不仅敌人曹魏在笑,本来人才凋零的蜀汉还损失一位人才。对蜀汉来说不是什么好事,虽然马谡不是经天纬地的大才,但好歹也是出谋划策的良才,总之对蜀汉来说是得不偿失。
马谡是襄阳宜城人,家里兄弟五个,而且都是人才,他们五兄弟有着“马氏五常”的美称。五兄弟取的字应该是伯、仲、季、叔、幼,马良是老三季常,马谡最小叫幼常。其实马谡一家也属于刘备的老班底荆州派系,刘备对他们很是器重。马氏兄弟最出名的当属马良和马谡,他们在三国留下了浓重一笔。马良是老三,因为眉毛是白色的,也称白眉马良。他的能力是马氏兄弟里面最出色的,从刘备让他协助关羽就能看出来。
关羽镇守荆州的时候马良出力最大,马良是个人才,关羽如此高傲的人跟马良相处的不错,可见他有过人之处。荆州失守之后马良逃回成都依旧受到重用,任命为侍中,这个职位是皇帝近臣,宰相一般的人物。只可惜马良随刘备伐吴的时候战死在“夷陵之战”中。
马良跟诸葛亮的关系非比寻常,马良有才,跟诸葛亮志同道合,两人的关系如同刘备和关张的关系一般。马良一直把马谡带在身边,所以跟诸葛亮自然非常熟悉。马良和诸葛亮分手之后,一个在荆州,一个在成都,马良就把幼弟马谡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对马良情同手足,自然对马谡悉心教导,两人情同父子,更是恩师。何况马谡自己也争气,“才器过人,好论军计”。对军事谋略上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由于马谡有三哥马良的熏陶,又有诸葛亮的教导,想没出息都难。自从马谡跟在诸葛亮身边开始,诸葛亮对他更是另眼相看,凡是接见他,都是不分白天黑夜的畅谈,而且两人相谈甚欢。其实马谡最开始是以荆州从事的身份追随刘备的,先后任绵竹县令、成都县令和越嶲太守。以马谡的才华倒也算是信任重用,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以马谡自身的本事和诸葛亮栽培,将来高居庙堂也不是不可能。
刘备临终前特意叮嘱诸葛亮不要重用他,说他言过其实。可能是诸葛亮跟马良的关系太好,马良又死在伐吴的战场上,所以把感情都放在马谡身上。马谡并不只是富家公子,他确实为国家安稳出谋划策过,而且效果非常不错。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率军讨伐南中的雍闿,马谡送行几十里。临走之前诸葛亮问马谡有什么好计策,马谡说:“南中都是蛮族,民风彪悍又地势险要,如果强攻的话得不偿失。而且不彻底征服他们明天还是会反叛,而且南中对于国家来说意义重大,丞相应该从心理上征服他们,攻城为下,攻心为上,让他们心服口服,这样才能一劳永逸”。诸葛亮称善。
果然诸葛亮南征之后斩杀雍闿,又依照马谡攻心之计降服蛮王孟获,从此南中地区再无反叛,直到诸葛亮去世。后来姜维北伐的时候五溪蛮王沙摩柯还亲自统兵策应姜维。直到蜀汉灭亡南中还在蜀汉手上,镇守南中的霍弋接到刘禅的信才投降的。蜀汉对南中的统治能有如此效果,可以说马谡的谋略起到关键作用,对于国家安稳来说居功至伟。
蜀汉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进行了第一次北伐,为了北伐诸葛亮是做足了准备工作。很早就排兵布阵,搬运粮草,自己也早早就去汉中布置了。首先令赵云、邓芝作疑兵,摆出由斜谷佯攻郿城的态势来吸引魏军主力。自己则亲率主力向祁山进攻,而且效果非常不错,陇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相继叛魏降蜀,又收服了未来的蜀汉顶梁柱大将军姜维,一时关中大震。如果按此发展下去收复关中地区很有可能,可还是出了意外。
问题出在马谡这里,马谡的覆灭大乱了整个北伐战略部署。马谡丢了战略要地街亭,辐射整个布局,赵云、邓芝也被迫撤退,诸葛亮只得退回大本营汉中。刚刚收复的地区又全部沦陷,第一次北伐宣告失败。
其实诸葛亮在用谁镇守街亭的问题上有过分歧,当时论资历和能力能当大任的第一个就是魏延。因为魏延是个军事人才,他是刘备最喜欢的年轻将领,刚打下汉中突然就宣布让毫无资历威望的魏延镇守汉中,当时整个蜀汉都沸腾了。可魏延没有让刘备失望,把汉中打造的如同铜墙铁壁,直到蜀汉灭亡汉中一直都是北伐的大本营。按理说魏延又是汉中太守,对地形和风土人情以及曹魏的情况是最清楚不过了,而且魏延本身就是个军事人才,用他是最合适的。
还有吴懿,他是刘备的大舅子,曾经镇守过地方,也算益州有威望的人了。可偏偏诸葛亮选择从来没有统兵经历的马谡,如果说没有私心是不可能的,估计也是想锻炼锻炼马谡。诸葛亮和还留了一手,他让最稳住的名将王平为马谡的副手,还叮嘱马谡一定要听王平的建议。结果马谡没有听诸葛亮的叮嘱跟王平商量自作主张。放弃水源把部队驻扎在南山上,而且部属上也有问题,没有派人在山下驻守。王平苦苦相劝马谡不听,王平只能请求分兵一部分另外驻守,不至于全军覆灭。
马谡的对手是曹操最喜欢的“五子良将”之一的张郃,马谡哪里是曹魏这种宿将的对手,惨败是在所难免的。丢了街亭,诸葛亮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了,而且起初大好形势全部化为泡影,诸葛亮只能退回汉中。
“街亭之战”后,追究责任,跟随马谡一起出战的张休、李盛等全部处斩,马谡也被处斩,另一种说法是死在监狱。诸葛亮给刘禅上书:“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把北伐失败归咎于自己然后自贬三级撤销丞相职位,降为后将军。刘禅不忍责罚相父,依旧领丞相事。
关于马谡的死有三种说法,《三国志·蜀书·向朗传》的记载是“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马谡是畏罪潜逃,这个罪过就大了,作为主帅竟然丢下军队私自逃跑。《马良传》记载,“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这里记载马谡是死在狱中。《诸葛亮传》记载“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这里记载的是诸葛亮在汉中就斩了马谡。一本书三种记载,很有可能是马谡畏罪潜逃之后害怕诸葛亮追究他家人责任又回来了,然后被问罪斩首。
本来选将的时候大家都支持魏延和吴懿两人,诸葛亮自己力排众议用马谡,可问题是马谡失败了。本来失败也还不至于死,胜败乃兵家常事,可偏偏马谡走错了好几步。第一,他没有按照诸葛亮的部属控制水源,没有在山下驻扎守城。第二、不听王平的建议,一意孤行,损兵折将。第三、兵败之后弃军而逃,如同儿戏,这是兵家大忌。就这三条马谡是活不成了,人家王平带回来五千人还受到奖赏。
马谡的失败诸葛亮作为丞相加三军统帅负有主要责任,大家都赞成魏延和吴懿为先锋,诸葛亮却一意孤行。放着最有能力的魏延和最有资历的吴懿不用,用没有任何经历的马谡,关键是马谡跟诸葛亮的关系非比寻常,所以大家对诸葛亮的意见很大,如果诸葛亮不拿出一个让人信服的处理方法,很可能就要闹情绪,对蜀汉团结大为不利。所以马谡无人如何也要背锅,何况是犯了不可饶恕的错误。
其实诸葛亮既然如此爱马谡就不应该让他统兵,庞统的例子诸葛亮是看见了的。庞统死在攻打益州的路上,刘备悔不当初,所以之后无论如何也不让法正带兵了。谋士的特长是出谋划策,带兵自然有职业军人去做。也许是诸葛亮想培养马谡做接班人,急着想让他立军功。也正是如此反而害了他,如果诸葛亮只是让马谡跟随自己出谋划策,以他的军事谋略何愁不能建功立业。看看法正就知道了,从来没带过兵,依旧立下奇功。
可能刘备驾崩前叮嘱诸葛亮的意思也是要诸葛亮不要让马谡统兵,用他的计谋就行。如果当时用魏延的话,结果可能就不是这样了,魏延是当时蜀汉第一名将,胆略勇武都是第一,就算不能赢张郃,起码也不相上下,张郃是宿将,魏延同样是蜀汉第一名将,而且还能服众。换句话说,就算用王平也不至于如此惨败,诸葛亮北伐也不用如此被动,第一次就失败,可惜没有如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