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人帮助刘备夺下益州,却为何在刘备病逝白帝城那一刻,泪流满面?全魏国都在欢呼凯旋,唯有这人心中翻江倒海。
有人说他的三次换主,和“三姓家奴”吕布无异,可偏偏世人对他的评价却是另眼相看。他,就是黄权。
黄权出身贫寒,年轻时就在乡里露出头角,精通武艺,也擅长文论。乱世之中,门第才是硬通货,像他这种“寒门子弟”,想伸手摘星,太难了。
可金子永远会发光,黄权一开始只是益州小郡的一名郡使,级别并不高,却能靠实打实的本事脱颖而出。
益州那会儿,刘璋最缺的不是地盘,而是能真正解读局势的人。黄权先是被派去边地巡视,一次与当地豪强交手,救下被围困的要员,才被刘璋提为主簿,算是心腹秘书,掌管奏议、筹划边防。
黄权这人明白知遇之恩,便只顾埋头为刘璋出谋划策。可天下没有永远的午餐,益州的好处让人眼红不已。
张鲁一听到刘璋手软,就压境逼探。刘璋慌了手脚,准备给张鲁发信探口风。
法正等人连夜游说,叫他引刘备来内附,共御外侮。刘璋一听,眼前就浮现“前线打仗喝酒赏花”的美梦。
可黄权却一句“江山一旦引进刘备,一山不容二虎,后患无穷”点破迷局。他直言不讳,声调里带着警告:刘备素来抱负不小,图的就是这块宝地。
可惜忠言逆耳,刘璋一怒之下,将黄权打发出政事厅,一脚踢到边郡。
果然,刘备一到,益州上下纷纷失守,刘璋悔得肠子都青了。黄权只好回到所属郡,直到刘璋无奈投降,才率兵归附刘备。
整个过程,黄权没一句怨怼,只有冷静地审视大势。黄权到刘备帐下没几日,便留意到曹操不会放过这样一个“割据势力”不管,到底“曹操不会看着刘备坐收益州而不出手”,于是当众对刘备提出“必守住汉中,不可懈怠”,因为一旦让曹魏稳住汉中,蜀汉六路无援。
刘备听后点头称是,于是发动汉中之战,一举夺下汉中。可很多人都把这功劳算到法正头上,殊不知当日出言之人正是黄权。
因果如此:黄权的提醒,让蜀汉有了后方屏障;后方稳固,才能与东吴、曹魏平分天下。
可是,人心难测。荆州失守,关羽战死。
刘备怒火中烧,誓讨东吴。可连诸葛亮都劝不动,他却要以大军远征。
当时黄权知大势已去,主动请缨,“让我先去侦察水陆交通,免得重蹈赤壁覆辙。”可刘备倔犟,不肯放过任何批评声,就把黄权调去边境防御,仿佛把他从谋士核心扔到了无人区。
果不其然,夷陵一战,蜀军大败。赔了夫人又折兵,连回头的路都被东吴和曹魏堵死。
战后黄权被魏军重兵围困,粮草断绝,只能投降曹魏。有人问他:你的主公会不会杀你全家?
黄权淡淡一笑:“我始终相信刘备、诸葛亮的为人,他们不会滥伤骨肉。”曹丕见他才识过人,破格任命为侍中,后升率府率、左神策军押衙,位列显要。
当年被赶出益州政治中心的那个人,如今已成魏朝宠臣。
黄权辗转三主,皆无愧于心,也无愧于世。当他得知刘备病逝于白帝城的消息,全魏国上下都在张灯结彩,却偏偏只有他,一个远在魏都的率府率,湿了眼眶。
他独自倚窗,夜色中眼含热泪,不为他人,只为那位一同打拼的主公。 “非权负朕”,是刘备生前未及道出的歉疚,也是对这份知遇之恩的最好回报。
黄权一滴眼泪,冲破了三国纷争的面具,证明了:换主并非罪,一颗赤诚之心,方是忠义的真谛。
信息来源:参考《三国志·蜀书·黄权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