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空打了几天,西贝道歉了,老罗也休战了。然而接下来的西贝,路更难走了。
9月16日,罗永浩发文,大意是“反复权衡,算了”,但也留下附加说明“除非贾国龙再次……”。前一天,西贝官方微博发布道歉声明,承诺将「尽可能」对儿童餐牛肉焖饭、椒麻鸡在内的9款产品调整为门店现场制作。
事件的起因,是有网友扒出儿童餐牛肉焖饭标有“堂食袋装”“非直接提供消费者”的「预制菜」标识,更点炸大众怒火的是“1岁孩子很可能吃到2岁的西兰花”这类细节。
截自罗永浩和西贝微博
尽管西贝最终是迫于压力道歉,但批评依然一边倒。不少网友逐字解读,又挖出不少黑料,有人调侃要帮西贝“修改公关稿”,也不乏有人理性讨论企业生存问题。
整场风波犹如一场“罗生门”。先是罗永浩吐槽西贝“高价、难吃、全是预制菜”,贾国龙强硬回应“预加工不是预制菜”,然后开放后厨自证,再阴阳对方是“网络黑社会”。这系列举动让本打算收手的罗永浩再次战斗,每一拳都打到了西贝的七寸。
这场从自证变成自黑的回旋镖危机,已然对西贝造成实质性打击。大战以来西贝营业额断崖式下跌,单日损失达上百万元,同时也将预制菜的行业真相摆到了台前。
随着预制菜升级为国民级热点,不少品牌纷纷展现出“求生欲”,其中太二酸菜鱼及其母公司九毛九,将部分门店升级为活鱼现宰,被网友调侃“连夜建起鱼缸”。
热闹背后,更多问题浮出水面:老百姓未来还会接受有预制菜的餐馆吗?西贝们何去何从?企业老板还能怎么经营自己的品牌?
人均百元“真不贵”?
想教育消费者的西贝只感动了自己
西贝很多次的回应,都堪称是公关灾难样本。
比如最新道歉文案,品牌引用了贾国龙说过的“顾客虐我千百遍,我待顾客如初恋”,再次遭到罗永浩和网友的炮轰:“咋还委屈上了?”“又把锅扣到消费者头上”。
惹怒大众的西贝并非个例,它反映了总有一批传统企业,试图将自我认知凌驾于消费者需求以上,甚至“教育”消费者。
今年以来,已有多家品牌连续踩雷。某水果连锁品牌因品质问题回应“要教育消费者”,钟薛高雪糕为高价争议强调“成本高没办法”,爱康国宾对体检报告失误辩解为“消费者不懂专业”,不外乎是。
而西贝的认知错位,在于一开始就没有将自己对“预制菜”的理解和网友版本进行对照。
在贾国龙的逻辑中,中央厨房配送的半成品属于工业化加工,与消费者认知中的成品加热即食“预制菜”存在本质区别。
试图用行业标准自我辩护的西贝,却误判消费者心智:大家关心的并非是否预制,而是“我花的钱,到底值不值”。
眼看连“国家标准”都难以说服公众,西贝转而打出感情牌。对于罗永浩及网友吐槽菜贵(当天罗5人点15道菜总花费830元,人均100+),贾国龙解释“西贝价格真不贵”,源于西贝“使用有机面粉”“现包工艺”等。
贾国龙的说法由来已久。西贝高价菜品此前就被陆续曝光,2021年的21元馒头、33元花卷,2023年又因3只蒸饺29元被调侃为“天价主食”。窄门餐眼显示,西贝人均消费为85元,另一知名连锁西北菜九毛九则为55元。
问题在于,消费者支付餐费,是期待一份现炒有锅气的新鲜体验。西贝对高价的解释始终未能回应核心质疑。
很显然,消费者算的不是成本账,而是价值账,不贵的前提是物有所值。贾国龙强调的“真不贵”,和消费者对性价比的追求形成了天然对冲。
没有看清这一点的西贝,陷入了自说自话的闭环,试图将自身的生存压力转化为道德绑架时,它亲手把用户推向了对立面。
鸡同鸭讲的三方标准
消费者是看场景接受预制菜
罗永浩和贾国龙的对战,实则代表两种认知体系的碰撞。双方对预制菜的判定标准站在了不同的维度,而消费者对于预制菜出现场景的接受程度也存在明显分歧。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预制菜确实没有统一的标准。有业内观点认为,至少存在三种不同定义:大众的理解、行业的分类以及国家的规范。
其中国标尚未确立——由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仍在草案评审中。虽然此前已对主食、即配菜和即食食品等类型放行,但整体仍未有统一标准。
行业通常按加工深度将菜品分为四类:即配、即烹、即热、即食。西贝采用的“中央厨房腌制+现场炒制”模式,处于国标的允许范围内。
但它“避开”了违规,避不开被骂。
在大众眼中,只要不是门店现场从头制作的菜品,就通通列为预制菜(甚至称为剩菜)。如果餐厅提供这类产品,那就是用了科技与狠活,那就是“不安全”的食物。
罗永浩很明显是站在大众认知的一边,但他也明确表示“不反对预制菜甚至是喜欢的”,重点在于“须有正式的标准”。
可以看出,以罗永浩为代表的大部分消费者,很希望三方标准能从鸡同鸭讲走向一致。另一层面,人们对于预制菜出现在餐馆这一场景,是警惕和抵制的,特别是西贝这类主打家庭餐和儿童餐的品牌。
在罗永浩第一条质疑微博,一小时就上热搜、十亿阅读量,其中大量是西贝的核心客群:25-45岁的城市中产,很多都是孩子家长。
而在罗永浩悬赏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证据的微博下方,有网友曝出包括儿童餐在内的部分产品保质期长达18至24个月。
当家长看到配料表上的“亚硝酸盐”,再想到让孩子吃下存放两年的冷冻西兰花,此前“西贝=放心”的认知迅速崩塌,转而与“不新鲜”“不靠谱”划上等号。
值得对比的是同样是速冻、含有添加剂的预制食品,如果出现在山姆、盒马或者胖东来超市,消费者因有心理预期,接受度往往较高。
但一旦出现在主打“体验场景”的餐厅,特别是客单价不低的品牌餐厅,就明显违背了消费者的期待。
没有人愿意花高价,只为吃一盘加热的预制菜。
这题还能怎么解?
预制菜和顾客并非不可调和
对于大众纠结预制菜的“安全”关键词,但是在企业方,关键词与安全无关,更多是:提效。
有行业分析指出,预制菜能提高出餐效率、稳定口味并降低成本,对餐饮行业是重要的供应链补充。西贝等连锁品牌也正是依赖中央厨房实现快速复制扩张。
图源:界面新闻
目前,市面上类似西贝一样人均消费60元以上的连锁品牌,在社交平台上都未能避开“预制菜”的争议。
尽管如此,预制菜还是被很多连锁品牌视作降本增效的香饽饽,也有越来越多公司走上这条路。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中国预制菜市场正以每年20%-35%高速增长,预计2026年有望达到7490亿元。
西贝就是吃到连锁规模利好的企业之一。西贝创立于1988年,最先只是内蒙古临河的一家小馆子,如今成为全国近400家门店和年收入超60亿的知名连锁餐饮。
在拓展家庭客群方面,西贝曾投入2亿升级儿童餐,针对去鱼刺、卡通造型等儿童饮食需求进行优化,使得儿童餐成为了占比10%的营收支柱。
这次被罗永浩点名的筱面,也是西贝在内蒙包下万亩麦田,经过28道工序,所形成的招牌。
但是创业难守业更难,西贝花37年打造的品牌,在老板的几句嘴仗话下就口碑扫地。
在风波中,与西贝形成对比的两类企业,以反向操作“求生”,,一种如费大厨,直接在后厨架上直播,自证新鲜现做;有一种是“半公开”预制菜身份,比如萨莉亚、老乡鸡、真功夫等。但也有不少品牌在反复横跳,如某茶餐厅。
由此可见,消费者真正反感的,并非预制菜本身,而是那些以现炒菜的价格售卖预制菜、却不愿坦诚相告的餐厅。
这场风波虽然源于个人冲突,却也暴露了预制菜行业的结构性矛盾,更暴露出消费者与经营者在认知上的鸿沟。
而只有弥合这一差距,才能成为西贝和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罗永浩和西贝的争执会最终平息。在这场全民审视中,无论是品牌还是消费者,都开始重新思考预制菜的定位和价值。
预制菜并非洪水猛兽,只要品牌不要摆错地方,给以合理的价格,让消费者在中央厨房料理和在家吃泡面之间,能够知情以及选择吃不吃。
毕竟,大多数人并没有耐心去了解“什么是预制菜”。不好吃还贵,不可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