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6日《安徽法治报》2版
原标题
给百姓“药箱子”加把“安全锁”
淮北杜集检察公益诉讼推动药品养护规范化
本报通讯员 况熠
药品管理不规范、养护制度缺失、安全隐患突出……今年初,这些关乎群众用药安全问题在淮北市杜集区多家医疗机构相继浮现。杜集区人民检察院“小杜卫公”公益诉讼团队迅速出击,通过6个月的专项监督,推动全区132家医疗机构、93家药店完成专项整治,225家涉药单位全部建立药品养护备案制度,构筑起药品安全防护网。
药品养护隐忧浮现
群众的“民生小事”就是检察监督的“心头大事”。2025年初,杜集区检察院“小杜卫公”团队在履行公益诉讼职责中发现,辖区内部分基层医疗机构、零售药店在药品管理上存在诸多隐患,成为百姓用药安全的“地雷”。
部分需要冷藏的药品(如胰岛素、部分抗生素)未按规定温度储存,与常温药品混放,药品效能面临失效风险。药品效期管理流于形式,近效期药品未及时标识和清理,过期药品未能第一时间下架并依法处理,存在误售误用的巨大风险。另外,普遍缺乏专职药剂师或专业管理人员,药品养护知识匮乏,相应的验收、储存、养护、销毁等制度要么缺失,要么形同虚设。
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内部管理松懈和外部监管存在薄弱环节。检察机关认为,药品安全关乎社会公共利益,必须以公益诉讼之力,堵塞监管漏洞,守护百姓生命健康安全。
检察建议精准开方
发现问题是起点,解决问题才是关键。杜集区检察院没有就案办案,而是坚持“诉前实现保护公益目的是最佳司法状态”的理念,精准开方,推动系统性整治。
制发检察建议,督促主管部门“亮剑”。该院依法向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制发诉前检察建议,明确指出调查发现的问题,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药品经营和使用质量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建议其依法全面履行监管职责,在全区范围内开展药品安全专项整治。
推动“双轨”专项行动,分类治理精准发力。在检察机关的持续跟进监督下,主管部门迅速响应,打出组合拳。针对一级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诊所等)开展 “规范药房(库)”创建专项行动。针对零售药店启动“放心药房”建设专项行动。重点聚焦药品采购渠道、储存条件、处方药销售、药学服务等环节,提升药店经营规范化水平,让“放心药房”成为百姓购药的放心选择。
探索“药品养护备案制度”,实现长效常治。此为杜集模式的最大创新亮点。在杜集区检察院的推动下,全区所有涉药单位必须定期将药品养护记录、温湿度监测数据、近效期药品清单、不合格药品处理记录等核心信息,向主管部门进行备案。该制度变“被动检查”为“主动备案”,变“事后查处”为“事前预警、事中监督”,为药品安全加装了一道“数字锁”,极大地压实了企业主体责任和部门监管责任。
从“一区净”到“全市安”
专项行动有力收官,但建立长效机制才是终极目标。经过6个月的专项监督,杜集区的药品安全管理不仅实现了从“治标”到“治本”的飞跃,更孕育出一系列创新实践,结出远超预期的硕果。
智慧赋能,构建多维监管“数据池”。杜集区检察院创新构建的“药品养护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打破了数据壁垒,汇聚了来自12345热线、市场监管、卫生健康、药品流通及医保结算等领域的多元数据。通过建立智能筛查规则,保障了药品安全。
经验推广,实现从“一区净”到“全市安”。杜集区检察院形成的“数据融合+智能筛查+人工研判”监督模式,作为可复制、可推广的“杜集经验”,已获得淮北市检察院的高度认可并在全市推广。这一通过数据赋能实现药品安全治理现代化的创新实践,推动了淮北市药品监管体系的整体升级,检察公益诉讼成果将惠及全市数百万人民群众。
小药片关乎大民生。杜集区检察院以公益诉讼为杠杆,撬动了多部门协同治理。其探索的“专项监督+专项行动+创新制度+数字模型”工作模式,为新时代法律监督工作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治理提供了地方样本。
第9261期
安徽检察新媒体出品
终审丨任小玲 二审 丨吴荧
来源丨安徽法治报
编辑丨李昂
投稿邮箱丨ahjcxmt@163.com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