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要是遇到有人需要帮忙,我肯定不会再犹豫了——因为我知道,我学的这些,可能就是别人的‘救命稻草’!”9月16日下午,在大沽路上的南京东路街道广场驿党群服务中心举办的2025年黄浦区纪念世界急救日主题宣传暨市民应急救护演练(南京东路街道专场)活动现场,居民丁国华作为学员代表,道出了学习急救技能后的心声。
AED不仅“布得到”,更要“用得好”
“心脏骤停后,黄金4分钟内进行心肺复苏,生存率可提高到50%以上;每延迟1分钟,生存率下降7%—10%。”这一组数据,是丁国华在培训中最受触动的细节,也是黄浦区大力推进AED(自动体外除颤器)配置与救护培训的现实背景。
据黄浦区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全区首批193台AED设备已安装过半,覆盖居民小区和重点公共场所,预计9月底前全部投入使用。第二批设备也将陆续推进,力争尽快实现500台AED的布设目标,达到100台/十万人的覆盖率。
与此同时,区红十字会积极开展“设备与人员1:10”的配套培训,目前已在全区培训CPR+AED实操取证人员1700多人,越来越多人如丁国华一样,正从“旁观者”转变为“能救人”的第一响应人。
南京东路街道作为黄浦区首个完成AED安装的街道,18台设备分布在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上海书城、好小囡幼儿园、老旧小区等多类场所,真正做到“精准布点、一机多人”。“我们从选址环节就坚持‘可见、可及、可用’原则,把所有AED都安装在显眼处,并建立‘点位责任人’制度,确保有人管、有人维。”活动现场,南京东路街道发布了辖区AED地图,展现了街道在急救资源布局和公众急救能力提升,以及推动教育阵地与急救网络深度融合等方面作出的积极探索。
越来越多人“敢出手、会出手”
“先生!先生!您怎么了?”应急救护演练环节,重庆北路小学的学生急救队率先登场。队员们模拟发现有人倒地,迅速判断意识、呼救、胸外按压……孩子们的冷静沉着和操作规范,赢得阵阵掌声。
紧接着,南京路步行街上“突发”一起心脏骤停紧急情况。路过的持证救护员发现后,立即为其实施CPR(心肺复苏术);商圈工作人员则迅速取来AED,配合救护员为患者进行电击除颤。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患者”恢复了自主呼吸——这一切,都发生在“救护车”到达之前。当听到“医护人员”宣布:“患者已脱离了生命危险,感谢大家为医疗救护争取了宝贵的时间”,观众们才松了一口气。
“不是医护也能救命”成为共识
“每多培训一个人,就可能让社会多一份‘生’的希望。”在分享环节,来自黄浦区卫生学校的急救师资胡胜雄坦言,学员们的提问从“考不考”变成了“怎么救得更有效”,这是一种责任感的觉醒。
翠湖五期物业代表吕璐表示,物业人员作为社区“第一响应人”,“掌握急救技能不再是选答题,而是必答题。”她和同事已开始在团队内转训,希望把小区变成“安全网”中的坚实节点。
“救护培训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据了解,接下来,黄浦区将继续通过演练、竞赛、科普视频等多种形式,推动AED知识普及和急救技能实操,进一步提升市民应急应变能力,帮助越来越多的人从“心有余而力不足”转变为“敢救、会救”,助力黄浦打造成为有温度、有韧性的健康城区。
记者 / 宋梅
编辑 / 刘韫文
图片 / 宋梅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黄/浦/进/行/时
1.
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