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广东和广西,大家都觉得天气很热。那么,隋唐时期,岭南是什么样子?
唐朝的气温要比现在高2℃以上,岭南完全是一番热带雨林景象。唐昭宗时期的广州司马刘洵,写了一本《岭表录异》,记录下来了两广地区当时的气候、物产和风俗民情。我们选择书中记载的一些有意思的事情来分析一下。
唐朝时期,岭南的金矿比较多。“ 五岭内,富州、宾州、澄州江溪间,皆产金。侧近居人,以淘金为业。”富州,今天的广西富川一带;宾州,今广西宾阳一 带;澄州,今广西上林一带。这些地方不知道今天是否还出产黄金?
“广州浛洭县有金池,彼中居人,忽有养鹅鸭,常于屎中见麸金片,遂多养,收屎淘之,日得一两或半两,因而致富矣。”
浛洭县,即今天的广东英德浛洭镇。这是一个千年古县,西汉时期设立,元朝时才废止。池子里有黄金,农民养的鸭子和鹅,喝了池子的水,居然能屎中见见到麦麸一样的黄金小片。农民把鸭粪和鹅粪收集起来,居然每天能得到半两至一两的黄金。唐朝的一两约为37.7克,如此一算,农民养鸭子和鹅,仅黄金收入每天就有3万元,这肯定能发家致富。
书中记载,新泷等州(今广东新兴、罗定一带),唐朝就开始稻田养鱼,而且养的是皖鱼,不是今天的禾花鲤。“先买鲩鱼子,散于田内。一二年后,鱼儿长大,食草根并尽。既为熟田,又收鱼利;既种稻,且无稗草。乃养民之上术。”
当时的惠州和潮州,到处是野生大象。“ 潮循人或捕得象,争食其鼻,云肥脆,尤堪作炙。”潮州和惠州人抓到了大象,争着吃象鼻,都说大象的鼻子又肥又脆,烧烤象鼻尤其好吃。为此,当地官府不得不贴出告示,严禁捕象,并下乡没收农民的捕象工具。
直到宋朝,惠州郊外还到处是大象,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一下袁庚的《射象记》。
按照当时书中的记载,在唐朝时期,岭南根本没有冬天。草木到了冬天都不衰败,菜园里种的茄子,可以活两三年,不像现在每年都要种。茄子树还长出了树干,像大树一样高达数米。
书中记载,有人在罗浮山深处,“遇巨竹万千竿,连亘岩谷,竹围皆二丈余,有三十九节,二丈许。逃者遂取竹一竿,破以为筏。”
这种竹子也太恐怖了,一节就有两丈长,合今天的6.6米;竹子的截面周长也有6.6米,那么这个竹子的直径就有210厘米。人们直接把竹子破成两半,取一节作为了竹筏。
无独有偶,同为唐朝的著作《北户录》里也有关于罗浮山巨竹的记载。
“岭表所产犀牛,大约似牛。“当时两广地区,野生犀牛还非常多,再结合大象等动物,妥妥的热带雨林景象。
当时的广东沿海,有很多小鱼。鱼群来时,密密麻麻挤在一起,有几百长宽。捕鱼的人只要驾船靠近鱼群,鱼儿就受惊就会自动跳入船中,无需张网捕捞。书中还特别提醒,渔船不要直接冲入鱼群,恐怕跳入船舱的鱼太多,会把船压沉。“船去之时,不可当鱼阵之中,恐鱼多压沉故也。”
当时的海虾也很巨大,作者曾看到一虾壳,“头尾钳足俱全,各七八尺。”体长达到 150厘米的虾,你见过么?
书中记载,岭南的蟒蛇“大者五六丈,围四五尺”,合约10几米长。这种蟒蛇捕捉野鹿为食,都是从后面开始吞咽,以免鹿角卡住。
书中还说,潮州一带的鳄鱼特别多,“南中鹿多,最惧此物。鹿走崖岸之上,群鳄嗥叫其下,鹿怖惧落崖,多为鳄鱼所得。”牛李党政的主角李德裕贬谪潮州,就被鳄鱼把船咬穿了,吓得掉头就逃。
看到这里,我们就能理解古代为什么喜欢把官员“贬谪岭南”,这种生存环境也太恶劣了。
综合分析一下,唐宋时期的岭南,气候应该和今天的菲律宾和马来西亚差不多,完全是热带雨林。
相关链接,可点击阅读:
原创不易,感谢支持,敬请关注本公众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