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的评审书目——《在家》,来自德国作家尤迪特·海尔曼 。
德国当代文学代表作家海尔曼代表作。在北方海岸的寂静中,她以冷静而节制的笔触,书写人生中途的一年,以及对自由、归属与未竟之愿的追寻。
欢迎大家持续关注“评审团”,我们将不间断地为大家送上最新鲜的阅读体验。我们也欢迎作者与读者针对书目涉及的话题进行交流或交锋,这是书评君设置评审团栏目的初衷。
The Jury of Books
评审团
本期书目
《在家》
作者:(德)尤迪特·海尔曼
译者:史竞舟
艺文志|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5年5月
作者简介:
尤迪特·海尔曼,1970年生于柏林,1998年出版首部作品《夏屋,以后》一举成名,之后出版有《除了幽灵,别无他物》《爱丽丝》《所有爱的开始》等。海尔曼擅长描绘孤独、微妙的人际关系和女性心理,是德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代表。
评审员
001
乐娴
哪里才是我的家
我看完了德国作家尤迪特·海尔曼的小说《在家》。她的文笔很好,对人物内心的描写非常细腻,笔下的风景就像一幅画,故事情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我从收到书起,没歇一口气,在急切的期待中很快看完,只用了一天半的时间。但书的内容拷打了我的神经,让我心情郁闷。它讲述当日子越来越慢时,生活几乎停滞,生命越来越衰老,离死亡越来越近。我们开始问自己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们的根和家在哪里?
书中提及的人:我和我的女儿安、我的前夫奥蒂斯、我的哥哥萨沙、哥哥的女友尼克、我的朋友咪咪、咪咪的弟弟阿利尔德都是那么的孤独,孤独仿佛就是人生的一种常态,所有人都生活在孤独中。咪咪在书中说过一句话:“冬天,如果你留在这儿,你会感到一种从没有过的孤独,孤独得超乎你的想象。”
书中的我一直都在反复回忆三十年前的一件事,一位魔术师邀请我做他的助手,完成躺到一个箱子里被锯子假装锯断身体,再被他重新复原的魔术。我曾为之心动,因为渴望生活发生改变,但这个魔术让人恐惧、老套且不可思议,最终我没有接受这份工作,没有去新加坡。
我去了另一个地方,遇见奥蒂斯,结婚,生下了安,安长大后离开了我们,去追寻自己的生活,而我在安走后,愈加感受到孤独,开始假设当年我去了新加坡,我的人生会是怎样?为了解惑,找寻自我,我和奥蒂斯分手,过上另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
我到了一座小岛,给我哥哥打工,他有一个比安还小的女朋友。这个名叫尼克的女孩不识字,小时候长年被母亲锁在箱子里。这种不同寻常的经历,让我回忆起在出租房二楼楼道里等母亲开门直至天亮的童年阴影,那个走廊里的灯总是一会儿就熄了,需要不停地去按亮。我和哥哥希冀门开的曾经,让哥哥对同样等待箱子打开的尼克产生了另类的感情,他陷入了一种单方面的疯狂,幻想末日来临时,只有他俩相依为命地活着,是多么的幸福。
我一个人住在一所海边小屋,有一个小花园。小屋前面有一片桤木,再往前是一望无际的田野、牧场还有沟渠。小屋附近只有一个邻居,咪咪,她是一位画家和雕塑家。我跟着咪咪去大海里游泳,而不是熟悉的游泳池。她给我讲了海妖的传说,被奴役,折磨,囚禁,凌辱,抗争,怨愤。我们一群人看了她正在创造的一幅画,埋进过沙子里的画布上出现了一个影子,像个小小的身体,短短的四肢,细长的脑袋。每一个人对这幅画的看法都不同,它可以是任何自己想象的东西,就像你的心能反映出真实的自己。
我对小屋,小岛日渐熟悉。我认识了咪咪的弟弟阿利尔德,他帮我放了个捕貂的笼子陷阱。我认为这屋里可能有只貂,它让我的夜不得安宁。这本书中,魔术师的箱子、尼克的箱子、捕貂的笼子都似乎是一种不好的象征,囚禁自由。
故事的结局,尼克没有走出自己内心的箱子,死于非命。安,一直漂浮在茫茫大海,寻找属于她自己认同的路,奥蒂斯陷入荒诞的认知,对世界末日即将来临的恐慌。咪咪和萨沙或许走到了一起,我和阿利尔德也进入相对稳定的关系之中。
最后一句结束语,“我弯下腰,深吸一口气,打开了笼门。”应该是指我把抓住的貂放掉了,我给了貂自由,就是给自己自由,或许这也预示着我找到了自己的根,我有了自己认可的家,让自己勇敢,充满力量,温柔而安定。
阅读评分:9分(满分10分)
评审员
002
Esther
在漂泊与归属之间
餐桌上共用一个盘子,后来变成两个,中间有婴儿用的塑料碗,再变成三个同样大小的盘子,再后来女儿端着餐盒靠在冰箱上吃饭。简单的餐盘变化概括了主人公家庭从组建到分离的全过程。尤迪特·海尔曼的短篇小说《在家》讲述了一个女人抛弃过往的生活,独居于海边小屋的故事,她的经历与回忆不断交织,带领读者不停思考漂泊与归属的矛盾。
她没有名字,她只是一面镜子,镜子里既照出安、咪咪和尼克对自由漂泊的向往,又照出奥蒂斯、哥哥和阿利尔德对封闭归属的固守。
阿利尔德的捕貂笼和魔术师的那只箱子似乎有着某种奇妙的联系,前者对动物而言是存在难以抗拒的食物诱惑,后者对她而言是存在强烈吸引的精彩旅途。她连下班时都渴望被门卫翻包检查,发生些与往常不一样的故事,又怎么会不向往豪华邮轮和新加坡的奇幻冒险。但她终究没有把自己塞进那个箱子,没有选择漂泊冒险的生活。没有选择就意味着那种生活还存在无限可能,依然令人期待。
但没有规定说人必须有反叛精神,必须走出祖辈生活的地方,阿利尔德遵循父母的生活模式,管理他的猪群和他的“家”,如果能够安稳且自洽地度日,也不失为一种陶然自得的生活。同时,他也表现出对这片土地强烈的归属感。人们既对追寻未知和刺激充满好奇和艳羡,却又无法接受它同时可能带来的危险和失败,选择安稳度日也许是缺乏走出舒适圈的勇气,还有可能是拥有了摆脱情绪控制,不再患得患失的平常心。
当站在开放包容的角度去思考这两种生活方式,漂泊和归属都能给人带来心理上的愉悦,令人感到痛苦的是深陷在两种向往之间的矛盾。她既无法像女儿安那样做到四处漂泊,同时又无法认同自己像咪咪和阿利尔德那样在海边小屋扎根,当矛盾始终存在的时候,好像就无法计划未来,只能活在当下,处于一种“缓慢的漂泊”或者说“动态的归属”状态。
例如,毕业生面临择业时,好像不是非得留在家乡,也不是非得去大城市闯一闯,在交通、信息交流如此便利的时代,我们对“家与根”的观念变得模糊。同时,在来自学校和社会的催促下,毕业生对择业也不再那么慎重,很多人从事着与所学专业不相关的工作,或者是抱着离职的打算,先随便找个工作过渡一下。这可能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存在归属焦虑和产生自我迷失,感觉难以融入或者不想融入某一群体,每天忙忙碌碌却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我们在诸如此类的生活和自我矛盾中慢慢寻找自己的本真,在未来的某一天,也许会选择真正自洽、自得的生活模式,又也许永远在选择的路上。
阅读评分:8.5分(满分10分)
综合意见
综合评审员的意见,《在家》得到了8.8分 (满分10分) 的评价。尤迪特·海尔曼在《在家》这本书中思考着家与根,记忆与信任,离开与未竟之愿,这既是些没有确定答案的问题,同时触及了在这个不确定的时代,根植每个人内心深处的东西。
你们如何看待这本书呢? 觉得评审团的意见如何? 欢迎在留言区留下你的鼓励与批评!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作者:各位评审员;编辑:李永博;校对:卢茜 。
最近微信公众号又改版啦
大家记得将「新京报书评周刊」设置为星标
不错过每一篇精彩文章~
2024书评周刊合订本上市!
点击书封可即刻下单
了解《新京报·书评周刊》2024合订本详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