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岛这座兼具山海风情与人文底蕴的城市里,中国海洋大学承载着百年文脉与蓝色使命。近日,记者走进该校海洋生物博物馆与一多楼,沉浸式感受海洋科学的神奇魅力,聆听红色建筑背后的动人故事。
中国海洋大学一多楼
海洋生物博物馆:
解锁海洋密码,培育蓝色人才
“大家眼前的这具布氏鲸标本,是我们馆的‘明星展品’之一,它生动还原了深海巨兽的真实形态。”走进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物博物馆,馆员高泽榕正向前来参观的观众细致讲解。2024年,在青岛市政府与学校的共同支持下,这座始建于2008年的博物馆完成全面翻新改造,以崭新面貌迎接公众。
馆内七百余种、三千余件标本,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40年代,是一件来自李沧区的柔质仙菜标本。馆内标本大多源自学校前辈教学科研积累,部分来自校友捐赠。“这些标本是海洋生命演化的‘活档案’,见证了海大生命学科的发展历程。”高泽榕指着展柜中一件珍贵的海洋生物化石介绍,博物馆以“栉风沐雨,披荆斩棘”的学科成长史为序,通过“海洋栖息地”“演化的奇迹”“生命万象”“深海居民与地球三极”四个篇章,全方位展现海洋生物世界的奥秘。
在“深海居民与地球三极”展区,海底热液、冷泉生态及鲸落现象的模拟场景,让观众仿佛置身深海。中国海洋大学2023级水产养殖学专业本科生陈璐,是这里的“常客”。“馆里很多生物是课堂上没见过的,比如不同类群的海洋贝类标本,帮我更直观地理解了水产养殖相关知识,对专业学习帮助很大。”陈璐笑着说,每次来都有新收获,博物馆不仅是知识殿堂,更是她科研梦想的启蒙地,“希望大家能在这里学到新知识、坚定理想信念,成为‘胸怀蓝色梦想、堪当时代重任’的专业人才。”
如今,作为省级科普教育基地,博物馆正成为连接校园与社会的桥梁,为传播海洋科学知识、培育海洋人才持续贡献力量。目前,海洋生物博物馆的开放时间为每周四下午1点至4点30分、周六的上午9点至下午4点30分,观众通过中国海洋大学微信公众号预约入校后,方可进行参观。
一多楼:
凝固的历史,澎湃的红色活力
“一多楼始建于1903年,最初是俾斯麦兵营的军官寓所,百年间历经多次功能变迁,如今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一多楼管理员韩冰芝的讲解,将记者的思绪拉回百年前的青岛。
1922年,青岛主权回归后,1924年中国海洋大学前身私立青岛大学在此创立,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宏材,应国家需要”为宗旨,青岛文脉在此蓬勃发展。1930年,闻一多先生应邀来校担任文学院院长、中文系主任,1931年至1932年在此居住。彼时,这里不仅是闻一多的居所,更是诸多名家学者交流研讨的场所,黄际遇、游国恩等大家曾汇聚于此,激荡思想、切磋学问。
1950年,为铭记闻一多先生的卓越成就与爱国主义精神,学校将这栋小楼命名为“一多楼”。2024年,恰逢中国海洋大学建校100周年,在青岛市委市政府、市南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一多楼重新开放。“这座历经沧桑的建筑,就像一支红烛,用微光点燃传承的火炬。”韩冰芝说,楼内展览以“赓续红色血脉 矢志谋海济国”为主题,通过文史资料、场景复原等方式,展现闻一多等先辈的爱国情怀与治学精神,以及学校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百年历程。
如今,漫步一多楼,序厅里的名家日记节选,专题展中的闻一多书房复原场景,无不诉说着这里的过往与传承。作为青岛重要的红色文化地标,一多楼正以蓬勃的活力,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赓续文化血脉,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砥砺前行。目前,一多楼以服务学校师生为主,面向社会开放,周三至周六正常开放,具体预约方式可查看中国海洋大学官网。
(半岛全媒体记者 刘恺琦 魏军)
来源:大众新闻·半岛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