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刚
“再见啦字节,月薪4w还是离职了”。类似的文案,再配上一张与字节跳动LOGO背景墙合影的美女照片,已成为社交平台上常见的营销引流套路,其最终目的多为推销各种培训课程。近日,湖南长沙市开福区人民法院作出一起生效判决,认定上述行为属于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构成不正当竞争,判决相关企业赔偿字节跳动5万元并在媒体刊登声明消除影响。(见9月15日红星新闻)
随着社交平台成为商业推广的重要阵地,各类引流套路层出不穷。上述案件中的引流模式,是通过编造“大厂离职”人设,虚构高薪从业经历,以“成功人士”身份向公众推销理财、培训等课程。类似文案之所以关注度颇高,在于精准抓住了部分受众的心理:一是对大厂光环的盲目崇拜,二是对“成功”“暴富”的渴望。这些帖子背后的机构利用受众的焦虑和信息差牟利,侵犯了消费者权益,也踩到了法律红线。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明确禁止虚假宣传行为,规定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该案中,涉事企业不当利用了某企业的商业声誉与影响力,为自己谋取交易机会,对公众构成了误导,还损害了其他守法经营者的公平竞争权。法院的判决明确否定了此类行为的正当性,尽管赔偿金额不高,但警示意义显著。
值得注意的是,一段时间以来,此类“蹭热度”“傍名企”的引流行为并不少见,一些受害主体想要讨个说法,但多数因维权成本高、取证难度大而不了了之。正因如此,该案的标杆意义尤为突出:一方面,它为企业维权提供了司法样本,鼓励更多受害主体勇敢站出来;另一方面,也为广大创作者和营销者敲响了警钟:人设可以营造,但不可伪造。
虚假引流套路的盛行,与平台监管的滞后不无关系。许多账号在被封禁后改头换面“重生”,或通过私域流量转化来规避审查。因此,平台方应强化技术识别与人工审核,建立跨平台联防联治机制。对用户而言,此案也是一次提醒,在光鲜的“成功故事”面前应保持理性。当更多人提升媒介素养、抵制“速成神话”,虚假营销才会失去生存的土壤。
来源:工人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