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中安顺的群峰之间,藏着一座被时光封存的古寨——云峰本寨。600余年前,随着明代军屯的旌旗插向西南,一群来自江南的将士携家带口在此扎根,用中原的营造技艺筑墙建寨,也将江南的生活气息与世代相传的家风,一并融进了黔地的山石草木间。如今踏入本寨,青石板路的纹理里、马头墙的飞檐下、寻常人家的门楣上,仍能清晰触摸到那份“大明遗风”与“江南遗余”,更能读懂家风如何如涓涓细流,滋养了这座古寨的六百年岁月。
云峰本寨的“大明印记”,是刻在建筑骨血里的。作为明代军屯聚落的典型代表,本寨的布局处处透着军事防御的智慧,却又藏着江南民居的细腻。寨墙以当地青石垒砌,高厚坚固,寨门昼开夜闭,曾是抵御外扰的屏障;街巷纵横却不杂乱,主街宽可容车马,小巷窄仅通一人,如棋局般暗藏章法,这是当年屯军“寓兵于农”的生活缩影。更令人称奇的是民居的细节:家家户户的“朝门”均朝向东方,暗含对中原故土的眷恋;屋顶的马头墙翘角飞檐,虽不及江南园林的精巧,却也带着水乡建筑的灵动;窗棂上的木雕虽经岁月侵蚀,牡丹、莲花的纹样仍清晰可辨,那是江南人家对美好生活的寄托。行走其间,仿佛穿越回明代的军屯岁月,耳畔似有将士操练的呐喊,又有江南女子的低吟,两种声音交织,成了本寨独有的韵律。
而“江南遗余”,则藏在本寨的烟火日常里。当年的屯军将士不仅带来了建筑技艺,更将江南的生活习惯、民俗风情一并种下。至今,寨里的老人们仍保留着穿“凤阳汉装”的习惯,蓝色的斜襟长袍、宽腰大袖,衣襟上绣着简单的花纹,是明代江南服饰的延续;逢年过节,村民们会跳起“地戏”,戴着夸张的面具,演绎着《三国演义》《杨家将》的故事,唱腔里还带着几分江南昆曲的婉转,这是将士们为解乡愁、传承忠义而留下的民俗。就连寨中的小菜园,都透着江南的精致——青石板围成的菜畦方方正正,种着青菜、萝卜,旁边或许还摆着一口水缸,缸沿爬着青苔,像极了江南水乡的庭院小景。这些细节,让云峰本寨成了一座“活态的江南博物馆”,在黔山深处续写着水乡的温婉。
撑起这份“遗风”与“遗余”的,正是世代相传的家风。在云峰本寨,家风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融入日常的言行举止,是刻在门楣上的家训,是长辈对晚辈的耳提面命。走进寨中保存完好的“汪氏老宅”,门楣上“耕读传家”四个大字虽已斑驳,却依旧醒目。据老宅的后人说,从明代建寨起,汪家就立下规矩:“田要种好,书要读好”,几百年间,家族里虽无显赫权贵,却也出了不少知书达理的读书人,就连寻常农忙时节,长辈也会督促孩子在油灯下读书写字。这样的家风,在本寨并非个例。“李氏宗祠”里,每年清明都会举行祭祖仪式,族人们会诵读家训:“孝亲敬长,邻里和睦,勤俭持家,忠厚传家”,这些简单的字句,是先辈对后人的叮嘱,也是本寨人为人处世的准则。
正是这份家风,让云峰本寨的“大明遗风”与“江南遗余”得以延续。多少年来,寨里人守着青石寨墙,守着江南习俗,更守着先辈传下的规矩:他们邻里互助,谁家盖房,全村人都会来帮忙;他们敬畏自然,寨后的古树从不乱砍,门前的溪流从不乱排;他们重视教育,哪怕生活清苦,也要送孩子去读书。这些家风,如同一根看不见的线,将古寨的过去与现在串联起来,让600年前的文明火种,至今仍在寨中燃烧。
如今的云峰本寨,早已不是当年的军屯要塞,却因这份“大明遗风”“江南遗余”与“家风传承”,成了黔中大地的一处文化地标。游客们来这里,不仅是为了看青石古墙、听地戏唱腔,更是为了感受那份穿越六百年的人文温度——看老人们在朝门下教孩子念家训,看主妇们用江南的手法腌制咸菜,看孩童们在青石板路上追逐嬉戏,仿佛时光在这里放慢了脚步,让过去与现在温柔相拥。
云峰本寨的故事,是大明军屯的史诗,是江南乡愁的延续,更是家风传承的长卷。六百年风雨变迁,寨墙或许会老去,民俗或许会演变,但那份刻在骨子里的忠义、勤俭与和睦,终将如同寨中的青石板路,在岁月的打磨中,愈发清晰、愈发厚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