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落实“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
文章来源: 江上清风 Ye无风雨
在理念纷繁、模式迭出的教改背景下,如何让语文课真正回归其本体,展现出不可替代的“语文味”?“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这一命题,由黄厚江老师提出,绝非一句空洞的口号,它是一项需要系统落实的课堂实践原则。
今天的分享将摒弃浮华的理论堆砌,聚焦于 “如何做” ,试图融合黄厚江老师的“本体论”、王荣生教授的“内容论”与孙绍振教授的“方法论”,为大家构建一个清晰、可落实、可操作的课堂教学实践体系。
一、何为“非语文”与“泛语文”?
在建构之前,必须先破壁。我们需清晰识别那些背离了“语文方法”的课堂形态:
1.“非语文”课堂:目标的迷失
课堂的终点不再是语言文字本身,而是其承载的内容。教师致力于引导学生总结《背影》的“父爱伟大”,探讨《恐龙无处不在》的科学知识,升华《岳阳楼记》的“先忧后乐”精神。学生记住了结论,却忽略了这些结论是如何从“攀”“缩”“倾”的动作描写、严谨准确的科学语言、“先天下之忧而忧”的骈散句式中生长出来的。语言,这座通往一切的桥梁,反而成了被过河拆掉的“桥”。
2. “泛语文”课堂:活动的空转
课堂充斥着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多媒体展示、视频音频图片、项目化学习……形式丰富,气氛热烈,就是不读书不思考,脱离文本或架空文本。学生的思维活动始终在文本的外围打转:“如果你是孔乙己,你会怎么做?”“看了这个视频,你有什么感想?”讨论脱离文本语言,成为个人观点的即兴表达;多媒体视听盛宴淹没了对文字的静默揣摩。课堂失去了对语言文字的深耕,变成了浮光掠影的综合活动课。
这两种课堂的共病,在于忘记了语文课程的“独当之任”: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落实“语文的方法”,就是要根治此病。
二、 核心架构:三位一体的理论支撑与实践转换
真正“语文的”课堂,必须建立在三重稳固的理论基石之上,并将之转化为教学行动。
(一) 王荣生的“定向器”——以文本功能定教什么
王荣生教授的理论,解决的是战略方向问题。他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混乱是“教学内容的失当”。他为每一篇课文赋予了清晰的“教学功能”,此为备课第一要义。
1.“定篇”教学法:文化的种子
【功能定位】:如《红楼梦》节选、鲁迅小说、古典诗词。它们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教学目的是将其作为文化种子扎根于学生心田,让学生深度感受其不朽魅力。
【实操要领】“素读”与“精研”相结合。摒弃过度旁征博引,引导学生直面文本,通过反复诵读、字斟句酌的批注、深度的研讨,沉入言语深处。目标不是知道《孔乙己》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罪恶”,而是让学生从“排出九文大钱”的“排”与“摸出四文大钱”的“摸”中,真切体会人物命运的变化与作者笔力的深沉。
2.“例文”教学法:知识的例子
【功能定位】:如《中国石拱桥》《看云识天气》。它们本身不是目的,而是用以学习某个特定的、可迁移的读写知识(如说明顺序、论证方法、描写技巧)的例子。
【实操要领】“范例呈现”与“方法归纳”。教学的核心步骤:
a. 引导学生发现文本中运用该知识的典型语句;
b. 分析其效果;
c. 从中抽象、概括出该知识点的定义、特征和使用要领。
教《中国石拱桥》,终点是学生掌握“如何抓住特征、运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而非记住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3. “样本”教学法:阅读的教练
【功能定位】:它代表了一类文章的读法。教学目的是训练学生面对陌生文本时的阅读策略和思维能力。
【实操要领】“思维外化”与“策略显性化”。
教师要将自己阅读此类文章的思维过程演示给学生看:“当我读到这个标题,我预测……”、“看到这个中心句,我通常会……”、“遇到这个生僻词,我可以通过上下文推断……”。比如,教一篇新闻,就重点演练“如何快速抓取导语中的关键要素”。
4. “用件”教学法:议题的引子
【功能定位】提供资料或引发讨论的文本。教学目的是利用其内容开展听说读写的综合性活动。
【实操要领】“信息处理”与“表达转化”。
引导学生从文中提取信息、整合观点,用于完成一项新的任务,如撰写调查报告、组织一场辩论赛、完成一个演讲。此时,文本是“资料库”而非“赏析对象”。
【出发点】备课时,首先进行“功能定性”:我这节课,主要将这篇课文当作____来用?此决定直接统领后续所有教学设计。
(二)孙绍振的“文本分析”——以微观分析定怎么学
孙绍振教授提供了战术层面的“武器”——文本微观分析法。它让“品析语言”不再是空话,而是一系列可执行、可深究的操作程序。
1. 比较法:在对比中见高下
可将原文的精彩之处进行删、换、改、调,创设对比情境,让学生直观感受语言的精准与美妙。
【案例】:教《荷塘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可将“泻”换为“照”、“洒”、“铺”,让学生朗读品味:“哪个字最有动感?哪个字最能体现自上而下的柔和与笼罩感?”学生通过比较,能主动体悟到“泻”字化静为动、呼应“流水”的绝妙。
2. 矛盾法:于反常处见深刻
引导学生发现文本中看似不合逻辑、有违常理、自我矛盾的“异常点”,这正是深入文本内核的钥匙。
【案例】:教《祝福》,鲁迅写沦为乞丐的祥林嫂:“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可问学生:“‘间或一轮’和‘活物’矛盾吗?作者为什么要用‘活物’这个词,而不是‘活人’?”由此切入,便能深刻揭示其悲剧性:她已在精神上被彻底摧毁,丧失了为人的尊严与生气。
3. 还原法:在想象中见匠心
让学生还原生活中的真实场景或普通写法,再与作者的艺术加工进行对比,发现作者的独特创造和情感倾向。
【案例】:教《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可让学生先用自己的话描述柳叶之美(“细细的、绿绿的、长出来了”),再对比诗人的“裁”字。一问“裁”字让你想到了谁?(巧手的裁缝)二问把春风比作剪刀妙在哪?(写出了春风的灵巧、精准、充满创造之力)。此过程便是从生活真实向艺术真实的飞跃。
【小结】设计核心教学环节时,必须嵌入“微观分析”活动:选择一个关键词、一个特殊句式、一个矛盾处,运用比较、矛盾或还原法,带领学生“钻进去”。
(三) 黄厚江的“共生教学”——以语文活动定课堂样态
黄厚江老师的“共生教学”理念,定义了“语文的”课堂应有的生态:它不是教师的“演讲场”,而是师生在言语实践中共同成长的“共生圈”。
“语文学习是在语文活动中学会的。” 学生的语文能力,不是在倾听中习得,而是在诵读、品味、揣摩、仿写、辩论、批注等真实的言语实践中生长出来的。
教师作为“设计者”
核心任务是设计高质量的、阶梯式的“语文活动任务单”。
例如,学习《背影》,任务可设为:①默读段落,圈出描写父亲动作的词;②对比“攀”“缩”“倾”与“爬”“蹬”“弯”的表达效果;③有感情朗读,体会词中情感;④仿写一个用连续动作表现人物特征的片段。
教师作为“对话者”
课堂是对话场。教师的精彩解读不应终结讨论,而应激发学生更深入、更个性化的思考。你的角色是“平等中的首席”,是引导者、点拨者、激励者。
学生作为“主体者”
学生应拥有充足的静心阅读、独立思考、动笔书写、开口表达的时间。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应是学生的“学”的活动,而非教师的“教”的表演。
【小结】
用“语文活动”重新定义课堂时间分配。确保每节课学生有超过20分钟的时间进行沉浸式的言语实践(读、写、品、述)。
三、 融合贯通:一堂“语文的”语文课生成路径
将三重理论融合,一堂课的生成路径便清晰可见:
1. 课前备课,功能先行
判定文本功能(定篇/例文/样本/用件)→ 确立核心教学目标 → 构思核心语文活动。
2. 课始导入,指向语言
导入环节不游离,直接切入对文本语言的初步感知或关键问题的提出。
3. 课中推进,活动主导
以1-2个核心“语文活动”任务驱动整堂课。在活动进行中,教师嵌入“微观分析”的指导(运用比较、矛盾、还原等法),引领学生向文本纵深处探索。
4. 课后收官,迁移运用
课堂小结不仅是内容总结,更是方法的梳理和言语经验的升华。设计微型化、即时性的仿写、续写、改写任务,实现从“读懂”到“会用”的惊险一跃。
四、 课后反思的“五问”
下课铃声响起,我们如何自我评判?请用以下五个问题反思:
1. 目标之问
我这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理解了某个主题”还是“学会了某种方法/感受到了某种语言魅力”?
2. 内容之问
我的教学内容是否紧密围绕“语言文字的运用”展开?是否契合了文本的核心功能?
3. 过程之问
我的学生是否进行了足够深入的、以“读、写、品、析”为核心的语文实践活动?
4. 深度之问
我是否带领学生深入到一两个关键的词、句、段,扎扎实实地“啃”出了味道?
5. 效果之问
学生走出教室时,是仅仅带走了一个结论(如“母爱伟大”),还是收获了一个新的语言素材、一种新的读写策略、一份对语言更深的热爱?
总结而言,落实“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其路径是一条严谨的闭环:功能定位(王荣生)→ 微观分析(孙绍振)→ 活动共生(黄厚江)→ 反思提升
这条路,要求我们教师首先成为一个敏感的读者、一个勤奋的思考者、一个精巧的活动设计师。
让我们从下一篇课文、下一堂课开始,尝试着迈出第一步,坚定地带着学生,回到文本,回到语言,贴着言语的地面,一步一个脚印,走向语文素养的星辰大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