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蓝白。
今天聊吃饭。
听说有位老板悬赏,中国境内的连锁餐饮,只要能证明自己没用到任何冷冻原料和添加剂,就给20万。
言下之意是,我们的生活早已离不开预制,无论广义的还是狭义的。
有业内人士说,内蒙羊肉就没有现杀新鲜的,都是每年秋季屠宰后速冻卖一整年,至于巴西阿根廷的那冻的不能再冻了。
所以,西贝老板很委屈,站队的餐饮大老板们也很委屈,他们说:西贝是食品安全模范,预制菜的定义被扩大化了,餐饮行业本来已经很难了等等等等。
乍一想挺纳闷的,大老板们是MBA课程上多了还是身边溜须拍马的太多了?怎么总是前门楼子和胯骨轴子呢?
你们说,连锁比外边90%的饭店都要干净,这是在重创餐饮行业,冷链杀菌配送食材现切猛炒怎么能叫预制呢?
网上说,公示,公示,公示。
两边就是聊不到点上。
对,承认路边苍蝇馆子脏,知道餐饮不容易,清楚国标的规定,明白生活里全是预制。
好了,课上完了吗?那回答我:能标注吗?
但你仔细一想,餐饮老板顾左右而言他的反应很合理:标注还真有难度。
在中餐这,从料理包到半成品到速冻食材,预制就是=便宜。
你不要痛心疾首的问,为什么在食客眼里预制=便宜?你要先问:为什么商场里装修花里胡哨的连锁餐厅,都拿现做当卖点。
因为做中式餐饮的也心虚,知道“锅气、新鲜、现炒”才能卖出溢价。
麦当劳肯德基卖的比塔斯丁华莱士贵,因为大家都是预制的前提下,麦肯的供应商品质和店铺管理流程就是牛逼,贵一些很正常。
快餐是在同一标准下竞争的,但中餐炒菜不是:有的干净有的不干净,有的出餐快有的出餐慢,有的态度好有的服务差,有的贵有的便宜,百店百味。
这个时候中餐连锁出来了,说自己可以统一后厨,统一出餐速度,统一服务流程,统一价格,统一口味,关键还新鲜又好吃,所以这些年开的满地都是。
但这是违背常识的:既要新鲜,又要好吃,还要效率,更要干净,快餐可以,中餐炒菜不行。
如果挑毛病的话,很多馆子的后厨是没法展示的。
灶台上的汤汤水水,长期油烟熏变色的墙壁和灶具,轻则头发污渍,重则蟑螂老鼠,在紧张又繁杂的加工环节之外,流程规定的再严苛,也很难做到媲美连锁的干净。
而消费者对这个事实会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宽容,只要明厨亮灶,食材摆放加工一目了然,比如这段时间后厨都在搞直播,在猛火现炒面前,大家不会吹毛求疵,没人一定要求中餐后厨跟实验室似的。
但烟火气是不容触碰的底线,尤其是餐饮从业者所谓的超长保质期食材+高功率电磁炉充当普罗大众认知里的现做,那就是红线中的红线。
平时睁只眼闭只眼也就算了,正本清源的关键时刻,吃归吃,闹归闹,别拿炒菜的底线开玩笑。
餐饮老板们还不明白吗?你不能一边打出传统观念“家的味道”,“妈妈的味道”之类的旗号吸引食客卖高价,被质疑后,又教育消费者老观念落伍了,工业化的流程比家里和路边店更干净。
拿A理由收了钱,被拆穿后,又换B理由说A根本做不到,话全让你说完了,左右互搏的功力,周伯通也自愧不如。
麦肯的鸡肉检疫,蔬菜溯源,冷链物流,供应商筛选标准的透明度,几十年积淀下来的信任背书,中餐连锁有吗?
老十四讲话:难说。
那些超长保质期的冷冻预装食材,真经得住挨个溯源吗?有没有区域性的小加工厂甚至城乡结合部的小作坊代工,不好说吧?
看两组数字。
华鑫证券报告,2023年,我国预制菜B端:C端比例是8:2,预制菜sku1000余种,是日本的三分之一。
8:2的比例,是包括冻品卤味面点所有预制品类,而炒菜在C端渠道比例可能都不到10%,这就解释了餐饮从业者和顾客们为啥这么撕裂。
卖饭的早就轻车熟路,吃饭的却一无所知。
报告说,在中央厨房和预制菜供应商的助力下,中国团餐规模从2019年的1.5万亿增至2023年的2.1万亿,外卖市场复合年均增长规模超20%,预计70%的外卖商家使用料理包制作菜品。
70%只是料理包的比例,按我们对半加工、长保质期食材就是预制的认知,外卖和堂食有一个算一个,没有不预制的。
预制是趋势,预制当然也可以卖高价,没问题,但在没有产生超级行业巨头的现阶段,中餐,尤其是炒菜的C端阻力极大,标准化的进程会很艰难(火锅烧烤面点之类问题不大)。
所以,不是因为预制菜发展太快了,准确的说,是B端太快,C端太慢,行业集中度太低了。
慢到分散了太多良莠不齐的供应商,慢到饭店玩出花了食客也对里头的门道一无所知,上下游太不透明,消费者获得信息的渠道,就是刷抖音看各种内幕爆料甚至阴谋论。
老板们先反思自己吧,营销沾了传统炒菜的光,就别拿工业化来当遮羞布。
银河证券的报告,居民餐饮越来越趋于理性。
比如,7月餐饮收入同比增长1.1%,限额以上(也就是年收200万以上的企业)餐饮收入更是-0.3%,高端餐饮下滑幅度更大。
平台高额补贴导致大量消费者由堂食转向线上,“低价引流”模式持续挤压堂食空间。
其实你看这几年的一些迹象:打车没一口价不坐,外卖没有神券就不点,堂食没有团购就不去,房子车子家电都在降价,社交媒体上对咖啡店主理人的嘲讽,对小资生活方式的解构。
时代巨轮转向,消费者在拷打那些高价的、精英化的、名不副实的商品和服务,同时又花高价追逐演唱会、旅游、宠物、盲盒这些体验性消费。
是不是有点反常识?越是有用的越不值钱,越是没用的越值钱。
因为提供实用价值的房车电器餐饮是可以量化的,卖高价就是不值,提供陪伴价值的明星风景猫狗labubu是没法量化的,有钱难买我乐意。
前者是平价消费,后者是情绪消费,两种模式并行的年代,商家要小心了:要么便宜到“你不嫌我穷,我不嫌你脏”,要么有强大的信任背书,贵点也无所谓。
既不平价,也不提供情绪,甚至让消费者觉得遭到背刺,感觉自己是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的怨种,那就完犊子了。
说回吃饭。
既要吃饱+又要吃好+还要吃的健康+更要吃的便宜,还要20分钟上菜,以后可能做到,现在有点难。
去路边?口味是不赖,可夫妻店洗菜多少有点糊弄,大盆里淘一淘就不错了,案板黏糊糊的,不戴头套口罩,指甲里有灰,何况现在大排档和夜市摊的价格,也不见得比商场便宜多少。
去商场?对付个快餐火锅可以,吃炒菜给你放个倒计时沙漏,旁边白帽子胖师傅呼呼炒着,随便一吃大几百,想起食材放了个把月就觉得不值。
那点外卖?算了外卖就不说了。
自己做吗?有点想当然了,去菜市场买鲜肉鲜菜?忙了一天还要买菜切菜炒菜洗碗刷锅,做饭这种事,三天做一顿是解压,一天做三顿那是痛苦。
鲁迅先生讲话,折中与调和的选择,似乎只有一个:自己买预制菜半成品菜长保质期食材,自己加热自己做,省事,干净,高效。
商场连锁餐厅的烟火气,好比春节婚庆禁燃令下的电子鞭炮,听个响,看个乐,对没空做饭又想要相对干净没人抽烟还能逛街的需求来说,该去的还会去。
大家应该都听说过经济学十大原理的第一大原理是: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任何选择都有代价,任何权衡都是 “在不同代价之间选更值得的那个”。
是说吃饭,也不全是说吃饭,普通人的生活似乎也是一样的道理:有人是全预制,有人是半预制,有人则无法预制。
没人能把睡眠、社交、家庭、稳定、自由、不虚荣不内耗全装进碗里,就像没人能同时吃到又便宜又健康又好吃又快的饭。
我是蓝白,今天先聊到这,咱们下期再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