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银河M9正式上市,价格锁定在17.38万元-23.88万元之间。
这款定位“AI科技大六座旗舰SUV” 的车型,早在预售阶段就展现出强劲的市场号召力,开订24小时订单破4万台,成为下半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又一款「现象级产品」之一。甚至这场终端市场的火热,让银河M9在一段时间以来,频繁遭受水军的抹黑、造谣。
难怪有人说,银河M9的登场,让大六座插混SUV的时代又卷土重来。但,如果仅仅把这样一款车看作大三排市场的又一补充,恐怕很多人都忽略了这款车背后的战略价值,不仅是吉利产品矩阵的又一力作,更是其「架构造车」理念的集大成体现!
从定位高端的极氪9X到定位中高端的领克900,再到如今银河M9的正式上市,吉利通过架构化战略,将造车的精髓发挥到极致。可以说,M9的推出,既实现了规模效应,又平衡了技术和产品的差异化,让吉利的架构造车再一次在实践中得到精进。
从这个意义上,所有规模化的汽车企业,都应该好好学学,吉利在这个过程中究竟是怎么做的。
文|Wind
编辑|李佳琪
图片来源|网络
1
银河M9,吉利架构造车的「集大成者」!
过去数十年里,「平台化造车」是汽车行业普遍采用的造车模式,其核心目标是「降本增效」。通过共享底盘、动力总成和电子架构,车企能够在同一平台上衍生多款车型,大幅降低研发成本和生产周期。
例如大众的MQB平台,覆盖了从A级车到B级车的多种车型,形成了高度标准化的模块体系,研发周期缩短30%以上。
随着社会的演变、需求的多样化,平台化造车的局限性也逐渐暴露,那就是同质化。同一平台下的车型,往往共享相似的底盘调校、空间布局甚至外观设计,难以满足用户对 “个性化”“场景化” 的细分需求。对于车企而言,平台化就像固定尺寸的模具,能快速批量生产产品,却无法根据不同用户的 “身材” 灵活调整。
而吉利架构造车在继承平台化「效率优先」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了效率与个性的平衡。架构化不是简单的模块拼接,而是一套柔性化、可扩展的体系,能够在统一的技术底层上,针对不同车型需求进行快速适配和功能迭代。这种架构化的造车思维,使得银河M9,围绕细分市场需求实现更精准的挖掘。
比如,基于GEA Evo架构打造,GEA架构的带宽相比CMA,覆盖的尺寸范围更广;相比SEA,覆盖的动力类型更全面。这种架构的高扩展性,带来了银河M9同级最长的3.7米车内有效长度和最宽的1.3米车内有效高度,以及同级别最高的88.3%的「得房率」。
再比如,GEA Evo最大的特点还在于,赋予银河M9一款真正意义上的AI数字底盘。加之路特斯的百年调教基因,银河M9的底盘质感是很多汽车工程师公认的“到位”,在舒适与运动之间寻求平衡。
特别是,高速状态下快速变道的情况下,空气悬架与可变阻尼减震器会迅速压缩与回弹,带来既不保守、也不粗暴的行车体验。即便是入门车型,也均搭载全系前双叉臂+后五连杆悬挂,配合GVMC整车动态控制系统,突破车身动态控制的极限性能。
更不用提,这种完整的架构体系支撑,不仅确保了产品参数的个性和真实,也让银河M9在定价上具备更强的成本优势。17.38-23.88万元的最终定价,对比同配置的车型普遍低10-15%,比预售价格还要再低近2万元,让一些水军所谓 “定价虚高” 的抹黑,在透明的市场比价中不攻自破。
2
从CMA到GEA Evo,吉利不造「掉队」的车!
如果说同质化是当前汽车市场的普遍困境,那么汽车行业的残酷之处还在于,技术迭代的速度远超市场预期,一款车型从研发到上市的时间,稍有不慎就可能因技术落后被淘汰。而吉利之所以能够在频繁的市场波动中,始终保持竞争力,核心便在于其架构造车的「技术前瞻性」。
回溯吉利GEA架构的发展历程,其实可以看作是CMA架构继续进化的产物,CMA从1.0时代开始,经历了CMA1.5、CMA2.0,到第三个大版本时,形成了如今的GEA Evo。
2016年,吉利与沃尔沃联合研发的CMA架构正式落地,当时行业仍沉迷于平台化带来的效率红利,而吉利率先在CMA架构中引入了FlexRay总线技术。这一技术的传输速度达到10Mbps,是传统燃油车模块化平台(如大众 MQB)所采用的CAN总线的 20 倍。这意味着,更快的传输速度能承载更复杂的电子系统,支持更丰富的智能功能。
要知道,当时,智能驾驶、车联网还未成为市场主流,吉利却已经通过FlexRay总线为这些技术预留了接入接口。后来,吉利基于CMA架构推出的车型,能快速迭代出L2+级智能驾驶、全域FOTA升级等功能,正是得益于这一前瞻性布局。
这种前瞻的技术思维,在如今的银河M9上得到进一步强化。作为吉利旗下新一代混动技术平台,GEA Evo搭载的中央计算平台,可支持从L2到更高级智能驾驶的平滑升级;电子电气带宽的高拓展性设计,能适配多种不同规格的智能化芯片,并统一在同一个架构下运作;值得一提的是,GEA架构在智能方面,还有一些独特的优势,例如低轨卫星定位、手车互联、超算中心等……
这也解释了,银河M9之所以能在极氪9X、领克900发布后快速跟进,并在智能配置、动力性能上实现差异化突破的原因。
尤其是,吉利作为目前全球唯一一家完成全域AI布局的企业,通过大算力、大模型、大数据、卫星星链,为AI时代的新汽车打造强大科技基座。比如,银河M9上车AI辅助驾驶,首搭“千里浩瀚H5方案” 带来了全场景车位到车位的领航能力,无论是城市无图NOA还是高速 NOA,都能轻松应。配合全球唯一的星睿智算中心2.0和超百亿公里的实际行驶数据,辅助驾驶的精度和可靠性都很高。
这种基于架构造车体系,围绕技术和市场需求快速响应的能力,让吉利的车型始终站在用户需求的「前沿」,避免了因技术固化而“掉队”的风险。用架构重构研发体系,用技术驱动市场,是吉利从不做“掉队”的车的关键,也是吉利在如今的存量竞争中始终保持领先的核心密码。
3
真金,不怕火炼!
两天前,吉利汽车法务部发布了一则措辞严厉的声明,称自预售以来,已查证有7386个矩阵式网络账号集中发布针对银河M9的抹黑和造谣内容,通过在定价、续航与配置方面的不实信息,动摇消费者对银河M9的信任。
这种大规模、协同化的攻击行为,尤其在产品预售、上市等重要节点去造谣、抹黑,在如今的汽车行业并不少见。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理想,从MEGA车型外观被恶意P图并广泛传播,到今年理想i8上市后配置与宣传遭受到大规模质疑,这些攻击并非围绕传统意义上的“三大件”,而是精准打击其消费主义模式下的核心卖点:造型、配置、场景。
但如果真的认为,用同样一套「剧本」去对付吉利,也能带来不错的结果,恐怕还是低估了这家成立近40年、体系成熟的企业的根基与韧性!
之所以对理想等新势力企业更为奏效,主要出于2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以消费品的理念去打造和迭代产品,虽然确实为品牌带来优势,在配置和场景丰富为汽车市场带来了许多前瞻性的表达,但当产品竞争力依赖于需求包装而非技术根基,卖点高度依赖受众的主观认知和情感认同,一旦遭遇舆论攻击,就很容易陷入一种 “说不清、道不明” 的被动处境。
二是直营模式下,新势力品牌类似于一个高度依赖“线上声量-官网留资-线下体验”的短促高效漏斗,固然效率相对更高,但一旦负面舆论升起或热度减少,很容易直接影响整个销售链条。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越来越新势力品牌,如零跑、小米、极氪、小鹏等,开始选择重新拥抱经销商。
相比之下,银河M9首先是一款基于吉利数十年技术积淀工业产品,背后是完整自主的供应链体系、千亿级研发投入支撑的技术架构,以及经过市场验证的制造标准。这种“工业”而非消费属性,让水军针对定价、续航、配置的抹黑,从一开始就缺乏立足之地。
同时,采用“直营+代理”的销售模式,也让消费者围绕银河M9的购车决策,更多是线下体验、长期品牌信任、经销商关系以及价格政策综合作用的结果,想要通过舆论借题发挥带来负面影响,需要穿透其庞大的经销商网络和深厚的品牌积淀,消费者的购车潜力很难真正被分散和削弱。
数据显示,目前,基于A网和星网“双网并行”的模式,吉利银河品牌的渠道数量已经接近1000家;根据规划,到今年年底,门店数量累计要达到1300家以上。这些门店并非单一形态,而是包含了用户中心(4S店)、体验中心(城市展厅)、展示空间(商超店) 等多种形式,通过多元化获客,提升整个销售体系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
如果说新势力车企的竞争逻辑,往往围绕创始人IP、圈层渗透和短期舆论声势;那么吉利这样的传统技术型企业,拼的则是体系化能力、技术积累和规模效应。两套截然不同的企业发展和竞争路径背后,是吉利从平台化到架构化,从效率优先到个性与灵活,从技术追赶到市场引领,重新定义造车逻辑的每一步。
汽车市场的竞争,拼的从来不是谁嗓门大,而是谁能更快迭代技术、更精准捕捉用户需求、更高效整合供应链。尤其对于吉利这样已将架构造车玩到“炉火纯青”的企业来说,与其用水军的思路搅局,沉下去做技术、扎扎实实创新,才是唯一的竞争路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