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中国对俄罗斯普通护照人员的免签政策正式落地,这件事在俄罗斯简直炸开了锅,值得一提的是,国家杜马议员斯维特兰娜·朱洛娃直言不讳的说,要是俄罗斯也跟中国互免签,肯定有大批中国未婚小伙来俄罗斯找对象。
这话听着直白,却戳中了不少中国男人的心事,国内适婚男性多,找对象竞争激烈,找个靠谱的伴儿太难了,能多一个“寻偶方向”,谁不盼着是个好机会,可跨国姻缘真能像“说走就走的旅行”那么简单吗?背后的酸甜苦辣,恐怕只有真正经历的人才懂。
![]()
身边不少25到35岁的小伙子,一提到找对象就犯愁。有的相亲相了十几次,要么对方看不上自己,要么自己觉得不合适,有的虽然在大城市打拼,工资不算低,可面对房价、彩礼,还是没底气谈婚论嫁。
根据国家统计局去年的数据显示,全国男性比女性多3300万,光25-35岁的适婚未婚男性就有1800万。这不是数字,是实实在在的竞争,就像千军万马挤一座小桥,总有一部分人得把目光挪开,看看别处的机会,俄罗斯的“女多男少”,自然就进入了一些人的视野。
而俄罗斯那边的情况刚好反过来,老一辈人都知道,二战时俄罗斯牺牲了太多男性,哪怕过了这么多年,男女比例还是没完全平衡,不少适婚女性也在找靠谱的另一半。
以前这些姑娘更倾向于找欧洲伴侣,毕竟那时候俄罗斯经济条件好,跟西方走得近。可自从俄乌冲突爆发后,去欧美变得又难又尴尬,因为签证卡得很严,还容易受歧视,大家慢慢把目光转向了东边发达的中国了。
![]()
其实这两年,来中国旅游、上学、工作的俄罗斯姑娘越来越多,她们慢慢发现,中国小伙跟想象中不一样。
不像有些俄罗斯男性爱酗酒,大男子主义,中国小伙大多热情体贴,会主动做饭、收拾家,甚至帮着带孩子,这些“顾家细节”,在俄罗斯姑娘眼里特别加分。去年俄罗斯最大的婚恋网站Mamba做了个调研,42%的25-35岁俄罗斯女性表示“愿意和中国男性交往”,这个比例比几年前翻了好几倍。
而且中国这些年的发展也很吸引人,挣的钱跟俄罗斯差不多,但生活更方便,打开手机就能买菜、买衣服,快递两三天就到,超市里的东西又多又便宜。不少俄罗斯姑娘说:“在中国生活,踏实又舒服。”
以前想跟俄罗斯姑娘接触,光签证就把人拦在门外。要准备邀请函、资产证明,跑好几趟公证处,等上半个月甚至一个月,最后还可能被拒签。不少小伙就算有想法,也只能不了了之。
![]()
现在不一样了,中国对俄免签后,莫斯科飞中国的航班搜索量一下涨了近4倍,俄国人来中国旅游、逛街的随处可见。要是俄罗斯也给咱们免签,中国小伙去俄罗斯就简单多了,可能在莫斯科的红场逛着,或是在圣彼得堡的咖啡馆坐着,就偶遇了合眼缘的姑娘。
就像黑龙江黑河,去年中俄跨国婚姻登记有217对,比前年多了28%。以前觉得“跨国婚姻离自己很远”,现在看,这种事儿已经慢慢走进了普通人的生活。
不过,可真要走到一起,麻烦也不少。先说说吃饭,俄罗斯姑娘爱吃冷盘、奶油汤、列巴,咱们习惯吃热菜、喝热汤,口味差得不是一点半点。有对情侣试过一起过日子,姑娘做的沙拉没加热,小伙吃了闹肚子;小伙煮的麻辣火锅,姑娘尝一口就辣得直哭,后来俩人只能商量着“一顿俄餐、一顿中餐”,慢慢磨合。
语言更是大问题,日常聊天靠翻译软件还行,可要是聊“以后孩子跟谁姓”,“爸妈养老怎么办”,这些走心的话题,翻译软件就“卡壳”了。有个小伙说,他跟俄裔女友聊“要不要生二胎”,软件把“二胎”译成了“第二个宠物”,闹了好大的误会,俩人冷战了好几天。
最现实的是定居,住中国吧,姑娘想家,想爸妈,每次都哭;住俄罗斯吧,小伙不习惯那边的气候,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双方爸妈的养老,孩子将来上中文还是俄语学校,这些事儿都得提前掰扯清楚,不然结婚后全是矛盾。
有人说,俄罗斯女议员的话是“给1800万适婚男指了条明路”,免签能让跨国婚恋更简单,还能让中俄老百姓走得更近;也有人说,“别想太美好”,饮食、语言、文化的差距太大,最后大概率是“欢喜开头,遗憾结尾”。
![]()
其实两种说法都没说错。免签只是“递了一把钥匙”,能不能打开“幸福的门”,还得看两个人愿不愿意互相迁就,愿意为对方学一道菜,愿意为对方学一门语言,愿意为了共同的家商量定居的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