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据中国警察网报道,新疆一职工在棉花地旁发现受伤 "怪鸟",报警救助后竟确认是消失近百年的中亚夜鹰。
据悉,这种鸟全世界仅存1929年采集的一个标本,此次现身直接震惊学界。
2025年8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职工老张,在地里干活时,发现地头的马路牙子旁,有一团棕褐色的小东西在地上扑腾。
老张走近一瞧,发现是只巴掌大的小鸟,长得像只“迷你鹰”。
只见它翅膀耷拉着,想站起来却一个劲打晃,看样子是受了伤。
由于没见过这种鸟,老张不敢贸然伸手碰,于是赶紧掏出手机拨通了110。
明白地点和情况后,不到20分钟,金杨派出所的几位民警就抵达了现场。
当他们想试探着抓起小鸟时,没想到它“鸟小脾气大”,受了伤还一个劲地扑腾,根本不让民警触碰。
面对这一情况,民警们考虑到,如果继续直接抓的话,很可能会让它伤得更重。
所以,民警们就在附近找了个纸箱,垫上柔软的棉布,又在箱子两侧扎了些透气孔,做成了个临时“小窝”。
然后,他们小心翼翼地用手托着,把小鸟轻轻放进箱子,带回了警务室。
把小鸟带回之后,大家围着这只“迷你鹰”犯了难,因为没人认识它到底是什么鸟,也不知道到底该如何给它治疗。
这时,有人提议上网查查。随后,大家就对着小鸟的模样,翻找各种鸟类资料,比对了好半天。
终于,民警们在一张1929年的鸟类标本照片上,找到了线索:
只见当年照片上的那只鸟,不管是绒毛颜色、嘴巴牙齿形状,还是身材大小,都和眼前这只小鸟基本相似。
经过进一步查阅后,民警们得知,这种鸟叫中亚夜鹰,是新疆特有的鸟类。
而且,自从1929年在皮山县采集到一只雌鸟标本后,这一百多年里就再也没人见过它的活体。
这也意味着,中亚夜鹰是世界濒危物种。
确认身份后,大家瞬间都激动起来,谁也没想到,自己竟偶遇了这么稀有的 “小家伙”。
当然,激动之余,民警们还赶紧拨通了,尉犁县野生动物保护救助站的电话,希望能有专业人士进一步确认和照顾小鸟。
当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听到 “中亚夜鹰” 这名字后,立即挂了电话。
随后,他们就赶紧喊着几位资深的鸟类专家,带着各种专业的鉴定工具,急匆匆地赶了过来。
到了之后,工作人员拿出文献资料,一条一条仔细核对:
它身上带着斑纹的羽毛、尖尖的嘴巴、修长的翅膀,再加上那弧形的尾巴,每一处模样都和文献里记载的丝毫不差。
最终,工作人员确认,这就是那只消失了百年、全球都罕见的中亚夜鹰活体。
确认再次证实后,救助站的工作人员赶紧给小鸟做了全面检查。
最后,工作人员检查发现,它仅一侧腿部存在轻度骨裂问题
而且,万幸发现和救助都很及时,只要好好照顾,康复的希望很大。
目前,救助站已经为这只中亚夜鹰制定了详细的救助方案:
先让它在隔离的环境里静养,避免受到打扰。同时,搭配营养丰富的食物,帮它补充体力。
等腿恢复得差不多了,再进行野放训练,让它重新适应野外生活,争取早日把它送回大自然的怀抱。
看到这,肯定有不少人纳闷,这个让所有人都激动的中亚夜鹰,究竟是种什么样的鸟呢?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太过稀有,所以目前,人类对它的研究还很有限,它的很多习性,我们只能结合夜鹰科同类推测。
从体型看,中亚夜鹰成年后,能长到18厘米左右长,体重约58克,差不多是两个鸡蛋的重量。
中亚夜鹰的羽毛底色是深褐色,上面还带着不规则的浅褐色斑纹,就像给身体盖了一层 “沙土伪装衣”。
一到白天,它趴在枯草堆里或是沙砾满地的区域,身上的羽毛便与周遭环境融为一体,不费点心思仔细找,压根发现不了它。
结合那些亲缘关系较近鸟类的习性来看,它还显然是典型的 “夜行鸟”。
白天的时候,它要么趴在地面的隐蔽处,要么停在低矮的树枝上,一动不动地休息,尽量减少能量消耗。
等到黄昏天色渐暗,一直到凌晨太阳升起前,才会活跃起来,到处飞行寻找食物。
要是遇到天敌或者危险,它不会第一时间飞走,反而会优先 “装死”:
紧紧贴在地面上,靠着和环境高度相似的羽毛颜色躲避天敌。要是只有实在躲不过去了,才会突然展翅飞走。
由于这套伪装太过精密,所以很多人都将其称为“暗夜精灵”。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昼伏夜出的鸟类,中亚夜鹰还有着一套超实用的 “生存装备”。
它的眼睛不但“提溜圆”,夜视能力还特别强,哪怕是黄昏时分的微光环境,也能精准锁定在空中飞窜的小虫子。
此外,别看它嘴巴平时看起来不大,实际上嘴裂特别宽阔,张开时像个小漏斗,能轻松把空中的昆虫整个吞进肚子里。
再看它又长又尖的翅膀,以及扇形的尾巴,这看似搭配不合理,可这样的结构,让它飞行时几乎没什么声音。
而且,这样的结构,让中亚夜鹰的机动性超强,不管是在空中盘旋找猎物,还是突然急转弯追捕飞虫,都能灵活进行。
更让人没想到的是,与其它杂食性鸟类不同,中亚夜鹰是纯肉食性鸟类,而且格外偏爱夜行飞虫。
一到傍晚,那些夜间活跃的小虫子,比如蚊子、飞蛾、甲虫、蝉,个个都是能让它大快朵颐的 “美餐”。
而且,它捕食时,会在空中一边飞行一边观察,发现猎物后迅速冲过去,用宽阔的嘴巴一口将虫子咬住,然后直接整个吞下去。
因为中亚夜鹰“吃饭”时,不需要费力撕咬,所以捕猎效率特别高。
以前大家都觉得,中亚夜鹰只喜欢待在荒漠草原、沙砾地边缘这些干旱少水的地方。
但2025年,在棉花地旁的马路边发现它的活体后,人们对它的栖息地有了新认知——原来农田周围的开阔地带,也可能是它的活动范围。
因为农田附近飞虫数量多,能给它提供充足的食物。
而且,田间有稀疏的植被或杂草,既能作为隐蔽的休息点,又不会太密集影响飞行,很符合它的生存需求。
中亚夜鹰的出现,证明了 “农业生产和野生动物共存” 是完全可行的。
当地棉田采用减药、生态种植的方式,减少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让田间的飞虫群落慢慢恢复,数量越来越多。
而这些飞虫,正好成了中亚夜鹰源源不断的 “口粮”,为它提供了可持续的食物来源。
这也给我们提了个醒:只要采用友好的生态种植模式,人类活动区域也能成为野生动物的 “家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