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9月16日,复旦大学艺术馆内诗意流淌,诗人甘伟的首部诗集《黄梅雨季》新书首发式暨诗歌朗诵会在此举行。甘伟198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曾任复旦诗社第七任社长,是八十年代校园诗歌的代表人物,其诗作《黄梅雨季》更成为一代复旦人的集体记忆。2025年6月,甘伟因意外不幸离世,年仅59岁。
《黄梅雨季》
此次活动适逢甘伟离世第100天,由复旦大学出版社、果麦文化、复旦大学艺术馆、复旦诗社等联合主办。现场汇聚了甘伟的亲属、师友、校友与各界嘉宾,共同缅怀这位骤然逝去的诗人。
用诗歌探索人生、表达思考的精神可激励当今青年
上世纪八十年代,诗歌热潮席卷全国,高校诗社蔚然成风。成立于1981年的复旦诗社,走出大批诗人,逐渐形成“复旦诗派”。复旦大学出版社董事长严峰表示,《黄梅雨季》的出版构想源于复旦中文8411班校友、果麦文化总裁瞿洪斌的倡议。他特别提到,该诗集不仅是对甘伟的纪念,更是向当代年轻人传递诗歌的力量:“甘伟用诗歌探索人生、表达思考,其精神可激励当今青年,这也是对复旦诗学传统的延续。”
复旦大学校友会总会副会长、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常务副会长华彪,特意从哥本哈根赶回现场。他直言对甘伟的离世充满惋惜,“世界对英才太过不公”。 他曾跟甘伟说过,“海子有‘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甘伟有《黄梅雨季》。”
“今天是一个伤感与欣慰交织的日子。”瞿洪斌分享道,“在甘伟离开我们一百天之际,如期推出这部诗集,是我们必须完成的使命。”编写过程曾因诗作收集不全而一度停滞,直至在某博主处发现甘伟手稿,整部诗集才得以完整呈现。
珍藏30多年的《黄梅雨季》手稿
作为甘伟的第一部诗集,书中特别收录了由何翔珍藏30多年的《黄梅雨季》手稿,读者可借此贴近诗人的创作现场,感受文字背后的温度。
作为《黄梅雨季》手稿的收藏者,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何翔讲述了一段跨越30余年的缘分。1993年,他在安徽一家企业工作时,发现了前任同事甘伟留下的诗歌手稿。“30多年来,我一直将甘伟先生的手稿视为重要物品,妥善保管。”
2025年得知甘伟离世后,何翔通过社交媒体发文寻找相关人士,最终促成手稿 “物归原主”。“《黄梅雨季》的出版发行,是对甘伟先生最好的纪念,是对文化精神的传承,也是对复旦诗社深厚文化底蕴的致敬。”
《黄梅雨季》手稿
复旦诗社现任社长詹杰诚,作为年轻一代的代表,表达了对甘伟诗歌的敬仰与思考。他坦言,甘伟诗歌中的 “简单与真诚”,正是当下年轻创作者欠缺的品质,“很多朋友都喜欢探讨怎样把一首诗写好,却很少探讨为什么写诗的初心,而甘伟用简单、真诚的文字传递深情,值得年轻一代写作者学习” 。
诗行间的人生:抒情浪漫到哲思叩问
《黄梅雨季》共收录146首诗作,涵盖甘伟早期与后期代表作,其中包括1980年代风行上海校园的同名诗《黄梅雨季》。诗中写道:“黄梅雨季里有一个女孩想回到她的北方去 / 当梅子在南方的雨中熟透了的时候 / 女孩的思念也完完全全地熟透了 / 她倚在被雨打湿的窗台上 / 一遍一遍地想她的北方……她老是把她的裙子想象成一张湖蓝色的帆 / 而她就乘着这张帆 / 飘过高山飘过大海 / 飘回北方去……”
语句清澈、意象优美,呈现典型的浪漫风格。而后期作品则逐渐转向深沉,融汇哲思与隐喻,在痛楚与温暖之间叩问生命本质。《黄梅雨季》诗集的出版,不仅是对一位诗人的追忆,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诗歌重逢。
(图片由果麦文化提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