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曹宇悦)“平时生活习惯正常,从未便秘、胃痛,也没有出血情况,就有一段时间容易饿,感觉后背痛,一直以为是颈椎不好,结果确诊胃癌晚期,确诊前没有任何征兆。”9月17日,“90后女子背疼容易饿确诊胃癌晚期”话题冲上热搜。为何胃癌的来临可以“毫无预兆”,到底该如何及时识别、拦住疾病脚步?
年轻化趋势明显,多重诱因需警惕
9月17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张军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在大众固有认知中,胃癌是一种老年性疾病,但最近一些研究和统计数据显示,胃癌有明显的年轻化趋势,35岁以下的患者并不少见,背后有多重诱因值得警惕。
张军介绍,胃癌危险因素包括年龄、饮食习惯、相关病史等。45岁以上人群胃癌发病率相对较高,男性发病率和病死率高于女性。高盐饮食、吸烟饮酒、腌制食品摄入过多、水果蔬菜摄入较少,均属于高危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也属于高风险人群。胃癌发生还与遗传相关,如果家族中有胃癌患者,后代发病风险高于普通人群,这也是部分无不良生活习惯的年轻患者得胃癌的重要原因。另外,长期压抑、易怒、过度焦虑等也可能提高胃癌发病率。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张军(前排左二)为患者做胃镜检查。受访者供图
早期症状隐匿,这些信号别忽视
“近年来,我在门诊接诊了一些无症状却确诊胃癌的患者。如一位爱吃烧烤且情绪波动大、压抑、易怒的青年男性,他就诊时没有任何不适,是通过胃镜查出胃窦部位早期癌变。由于发现得及时,经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后恢复良好。”张军表示,胃癌早期最大的特点是症状不典型,很多患者仅表现为消化不良、腹胀、嗳气、食欲减退等常见消化道症状,与普通胃炎、胃溃疡极为相似,这也是胃癌容易被漏诊、误诊的重要原因。
张军提到,新闻报道中,90后女子出现“容易饿”“后背痛”症状,可能也与胃癌有关联。如果胃癌进展到中晚期,患者可能出现体重骤降、消化道出血,以及黑便、呕血、面色苍白、头晕乏力、心慌气短等症状,一旦发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就医。
早诊早治,定期做胃镜是关键
张军介绍,年龄在45岁及以上,且符合以下任一条件者,均属于胃癌高风险人群:1.居住于胃癌高发地区;2.一级亲属(父母、子女及兄弟姐妹)有胃癌病史;3.幽门螺杆菌检测阳性;4.存在吸烟、重度饮酒、高盐饮食或常食腌制食品等不良习惯;5.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疾病。
“胃镜是目前胃癌早诊的金标准。”张军表示,高风险人群原则上每5年进行1次内镜检查;局限于胃窦、胃体有萎缩性胃炎或肠上皮化生患者,每3年检查1次;萎缩累及胃底或全胃者,每年检查1次。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每年检查1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每3~6个月检查1次。此外,也建议30岁以上、有条件的普通人群定期主动做胃镜检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