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数论投稿记录
我绝不能原谅,也永远不会原谅,因为我既不是欺世盗名的骗子,更不是那些水平低劣的所谓"民间科学家"。我历经艰辛得出的数学研究成果是经得起推敲的,每一个公式、每一条定理都凝聚着无数个日夜的心血,从未有过任何欺骗行为。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严谨的学术环境,却无情地将我压制了整整二十余年,在我学术生涯最鼎盛的时期——正是四十岁出头这个数学家最具创造力的黄金年龄——硬生生地扼杀了我的发展机遇。这二十多年来,我不仅要承受来自学术界的种种质疑和嘲讽,更要忍受那些毫无根据的谩骂与羞辱,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研究成果被肆意剽窃和抄袭。这种刻骨铭心的伤害,这种系统性的打压,让我不得不痛心地说:这个民族确实亏欠了我太多太多!
在我学术生涯的早期阶段,主要的研究成果集中在"自然数原理"这一重要数学规律的发现上。这个原理的核心思想是运用等差数列这一数学工具,将全体正整数系统地划分到成不同的数学空间。不过当时由于有所保留,对这一原理的表述和阐释还不够明确和完整。我的工作重心运用在6N±1这一数学框架来攻克数论领域的两大著名难题——孪生素数猜想和哥德巴赫猜想。其中,关于孪生素数猜想的证明相对而言较为顺利,经过严谨的数学推导和验证。而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过程则要复杂得多,涉及更多的数学分支和更精妙的证明技巧,需要构建更为复杂的理论体系来完成最终的论证。
重复一遍我的数论发现就是:
正整数空间的定义:
所有正整数1、2、3 ……均可由一组等差数列表示,这些等差数列按序1、2、3 ……构成无限空间。选定特定等差数列空间后,这个空间自然就要与其他空间隔离,此时全部正整数(包括素数及合数)均获得固定位置,并对应唯一项数N。因此,素数及合数的出现均遵循特定规律而非随机离散发生。
设Zk为全体正整数空间,则有公式:
Zk=kN+A
其中:k表示维度,k=1,2,3…
N为各正整数对应的项数,N=0,1,2,3…
A为特定空间内等差数列的顺序号,A=1,2,3…
用代数式可以这样表示:
N+1
2N+1,2N+2
3N+1,3N+2,3N+3
4N+1,4N+2,4N+3,4N+4
5N+1,5N+2,5N+3,5N+4,5N+5
许许多多……
kN+1,kN+2,kN+3,kN+4…… kN+k 。
上面的横向每一组等差数列(空间)均能代表全体整数。一旦选定某一空间,其他空间内的等差数列便不会进入该空间,从而实现了空间隔离。然而,有些不怀好意者故意将其与“狄利克雷定理”混淆,甚至剽窃抄袭,声称对“狄利克雷定理”进行了扩展,发现了“新理论”。这种行为实在令人不齿!
2002年春季,我开始了投稿之旅。感谢那些给予退稿的杂志社,至少他们为我留下了宝贵的证据。此外,还有众多未曾退稿的杂志社以及大学数学教师等。
早在2004年,就有国外学者对"素数等差数列"这一课题展开研究并获得了国际奖项,随后在国内学术界和媒体上引发了大量炒作。作为一个深耕数论领域多年的研究者,我深知那位外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其实远不如我的工作深入和系统。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国际评奖委员会似乎更青睐来自西方国家的学者,即便其研究水平并不突出。这种不公平的现象让我感到十分愤懑,但面对现实和数学界的现状,我也只能无奈地继续坚持自己的研究,通过不断投稿来争取应有的学术认可,但是事与愿违。
到了2014年前后,又有具有华裔背景的外国学者宣称在"孪生素数猜想"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突破。需要指出的是,这实际上是一个团队的研究成果,而且他们并未能完全证明这个著名的数学猜想。然而这并不妨碍这些外籍学者在中国国内学术界和媒体上大肆宣传炒作。最令人不解的是,这些学者明明已经加入了外国国籍,却仍以华裔身份在中国博取关注。更关键的是,他们的研究确实没有彻底解决孪生素数猜想这一难题。这种名不副实的学术炒作现象,从那时起就一直持续至今,在数学界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作为一介草民,一名民间科学爱好者,既然你们这些“权威”无法理解,那我便只能将这一切留待历史来评判。以下是一些图片证据:
以下是我的图片证据,请基于事实进行评判,勿以权力进行压制。
2025年9月17日 星期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