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邯郸市“青年实干家计划——百名硕博建功邯郸”行动如火如荼推进之际,一批批青年才俊响应号召,奔赴基层一线,将智慧与汗水挥洒在邯郸发展的热土上。
青春在基层中闪光:康湖森林里的林下经济探路者
北京林业大学的韦长江,凭借林业专业的学术背景与实干热情,走进复兴区农业农村局开展实习实践。他以康湖森林公园2万亩林地为依托,聚焦林下经济作物的生态适配性与经济效益,通过实地调研、数据采集与模式探索,致力于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用青春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扎根邯郸、服务邯郸”的责任担当,为乡村振兴与生态发展注入青春智慧与实践力量。
从林大标签到康湖实践:韦长江的复兴之旅
初踏复兴区这片热土,“复兴”二字便深深烙印在韦长江心里。这不仅是一个地名,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回响。66年前,毛泽东在邯郸成安的棉田里,眺望这座古都,发出“邯郸是要复兴的”、“很有希望搞个大钢铁城”的宏伟期许。六年后,当京广铁路西侧工业区崛起,钢铁生产线轰鸣运转,“复兴路”的命名成为对历史的庄重践行,这片土地也终以“复兴”为名。行走在康湖森林公园的浓密林荫下,韦长江常想,今天我们探索林下经济这片“绿色宝藏”的生态价值与经济潜力,何尝不是对“复兴”内涵最鲜活、最可持续的新诠释?
作为一名北京林业大学林业专业的学子,韦长江带着“林下种植研究者”和“青年实干家”的标签,来到邯郸市复兴区农业农村局实习。他的“战场”,就是眼前这片广袤的康湖森林公园——整整2万亩林地。他的使命,就是聚焦林下作物种植,解开生态适配性与经济效益共赢的密码。
“角色转换者”:融入基层,找准定位
初来乍到,如何快速进入状态?韦长江选择了主动融入。他积极参加邯郸市“周末大讲堂”,如饥似渴地吸收地方发展思路和政策精髓。在复兴区农业农村局,韦长江虚心向每一位领导、同事请教,从他们口中了解复兴区林业的真实图景和发展瓶颈。
当看到复兴区“2万亩康湖森林公园林下经济(种植)发展研究”的课题时,韦长江内心的专业热情瞬间被点燃。这与他深耕的‘林下经济’研究方向高度契合。康湖,不仅是宝贵的生态样本库,更是韦长江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这一信念的绝佳试验场。他说道:“标签的意义在于落地,在于与地方需求的精准对接。”
“田野侦探”:脚踩泥土,数据说话
理论需要实践的检验,构想需要数据的支撑。实习期间,韦长江几乎把康湖森林公园当成了第二个实验室。他穿上户外鞋,带上工具,深入林间地头。他精准勘察,系统性地实地踏查,详细记录不同林分下的光照强度、湿度变化、土壤墒情等关键微环境因子,观察现有种植模式的优劣。为了科学评估潜力,他还精心设计网格化监测方案,对关键区域的土壤理化性状(pH值、容重)进行周期性取样分析。他结合专业知识与地方资源禀赋,锁定了芝麻、花生等优质油料作物以及黄芪等道地中药材作为核心研究对象,它们的生态适应性、市场需求和产业链延伸价值,是他关注的重点。通过这些扎实的田野工作,韦长江协助单位初步梳理了康湖林下种植的现状、面临的挑战(如光照不足区域的选种、土壤肥力管理、病虫害生态防控等),并开始探索更科学、更可持续的“生态种植+产业链延伸”模式可能性。每一次弯腰取样,每一次记录数据,都让韦长江对这片森林的“脾性”了解更深。
“未来规划者”:知行合一,赋能未来
韦长江说道:“在林间弯腰的每一刻,我都有更深的领悟:真正的乡村振兴,不是喊口号,而是要让每一寸宝贵的林地找到最适合它的‘黄金搭档’,让生态效益与民生福祉和谐共振。”在复兴区农业农村局领导和同事们的悉心指导下,他的书本理论正在与地方发展的实际需求产生深刻联结。
康湖森林的实践,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韦长江眼前的生动演绎。这不仅仅关乎种植技术,更关乎人与自然的共生之道。这份理解也激发了他设计“康湖森林自然教育研学路线”的想法,他希望将这里的生态奥秘、林下经济的探索故事,转化为生动的自然课程,吸引更多人来了解森林、热爱生态。
从校园标签到基层实践,从田野数据到未来构想,青年学子韦长江在复兴区康湖森林公园的每一步探索,都诠释着“青年实干家”的深刻内涵——以专业为犁,以实干为种,在祖国需要的土地上,耕耘绿色发展的希望田野,书写新时代的“复兴”篇章。
供稿:团市委组织部
通讯员:徐佳慧
编辑 孙晗熠 | 初审 赵丁 | 复审 沃豪杰 | 终审 李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