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阵地》登录央视,该剧视角独特,首度聚焦1938年至1944年期间,中国知识分子精英云集广西桂林,在艰难的抗战岁月,以笔为枪,众志成城,掀起文化抗战高潮。既往矣,数风流人物,然看今朝,我们当下的“笔部队”又在何方?
【《阵地》海报】
80年前要啥没啥,这支“笔部队”却不亚于核武器!
时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80周年”,“九三阅兵”亮剑东风-61、东风-5C等,加上去年迄今福建舰航母首航,多款六代机上天,以及中式体系化作战在印巴冲突中刷新全球视野,宣布地球外太空小行星防御计划,中国军事硬实力不仅告别羸弱受欺的艰难岁月,且为人类未来武器发展方向和作战体系祭出新的风向标。
在“九三阅兵”的看台上,我们看到了几位饱经沧桑的百岁抗战老兵,作为驱除鞑辱,恢复中华的铁血英雄,他们用一代人的热血和牺牲,为我们争取到民族复兴与转机。
80多年前的抗战,除了身先士卒的前线战士,还有一支鲜为人知的“笔部队”。他们中既有郭沫若、夏衍、田汉、巴金、柳亚子、陶行知、徐悲鸿、茅盾、欧阳予倩等文化大咖,也有臧克家、端木蕻良、聂耳、李凌司马文森这样的青年才俊,演员秦怡、朱琳等更是十五、六岁的豆蔻年华。他们与李克农为代表的桂林“八办”一道,在桂林山水间以笔为枪,以舞台为战场,通过文学、戏剧、音乐、绘画、新闻舆论等各种文化形式,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阵地》剧照】
文化抗战对统一战线乃至新中国成立至关重要,在以往影视作品中多有涉猎,但以1938年至1944年的桂林文化群像为主题的,还是第一次。有资料显示,日本侵华期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推动下,先后集结桂林的爱国进步文化人士多达千余,涌现了一大批鼓舞人心的抗战作品。对于那个内忧外患的羸弱年代,无异于投下一枚又一枚重燃信念、凝聚力量的精神核弹。
从“戊戌变法”到“新文化运动”,从“左翼作家联盟”到桂林统战“笔部队”,中国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时刻挺身而出。桂林“笔部队”虽不像“左翼作家联盟”那般有一整套组织体系,亦没有像“新文化运动”那般作为近现代史热词写入教科书,甚至连“笔部队”三字也令人稍感陌生,但其之于民族兴亡的初心一脉相承。这一轮的文化旗手,由鲁迅换成了郭沫若,而他们中的大多数,亦成为新中国文化中坚。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笔杆子下见忠魂
剧中,《中国笔部队杂志》创始人孙陵感慨:“堂堂中华从来不缺文章救国,这时候却没有一支咱们自己的‘笔部队’,来跟敌人的‘笔部队’针锋相对呢?”孙陵的困惑并非个案,当时情形就像日本反法西斯作家鹿地亘所言:“‘笔部队’的谎言,它不仅欺骗了中国人民,也欺骗了日本民众。”
早在侵华之前,日本便用新闻舆论等方式鼓吹军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日本建立起以火野苇平为代表的日本“笔部队”,美化侵华暴行。为打造火野苇平,他们不惜动用军部力量操纵日本权威“芥川龙之介文学奖”,并在中国杭州给火野苇平举行颁奖。1936年日本外务省和军部派出大批中国通奔赴中国,推行所谓“文化提携”,为全面清华做准备,负责这项计划的就是堂而皇之挂牌营业的日本“笔部队”。在此之前,蚕食我新闻出版舆论阵地的计划便已展开,东三省和华北的报刊杂志纷纷沦陷于日本“笔部队”之手。如天津的《庸报》,就是土肥原贤二用五万大洋搞定。
【火野苇平 照片】
“7.7事变”后,上海一度是日本“笔部队”与中国媒体交锋的主战场,他们成立《新申报》企图借《申报》之名鱼目混珠,但很快因张口闭口的“中日提携”等汉奸味臭大街。好在当时中国的报馆和出版社机构大多集中在公共租界,日本人无法像东三省那样用极端手段搞定。
上海沦陷后,日本“笔部队”开始直接染指上海报刊杂志等舆论阵地,设立所谓“检查所”,要求上海六大中文报社受检。《大公报》《申报》《国民日报》《新时报》纷纷拒绝,在日本人发出“最后通牒”后,四大报皆玉碎停刊。《新闻报》《时报》妥协受检,遂落入日本“笔部队”之手,同时付出爱国编辑、记者纷纷辞职的代价。汪伪政府登台后,复刊《中华日报》作为机关报。此三报构成日本“笔部队”上海媒体矩阵。
所幸《文汇报》等爱国报刊用更换英国发行人等方式规避送检,并继续与日本“笔部队”抗衡。在抗战声浪的刺激下,汪伪特工“76号”发出恐吓信,并在《中华日报》发文通缉83名主编、记者,罪名竟然是“反日”。此举自然遭到各界抵制,连报童都拒绝售卖汉奸报。这场化笔为枪的战斗中,《大美晚报》主编张似旭、总经理李俊英先后付出生命代价,其副刊《夜光》编辑朱惺公英勇殉职。
《阵地》中的《救亡日报》同为爱国文化抗战的阵地,不同的是,它专门为抗战而生。如剧中所述,他是国共合作的产物,由国共两党联合创办。郭沫若归国后周恩来交给他的两大任务,除以民主人士的身份出任国民政府军委会三厅厅长,还出任国共联合创办的《救亡日报》的社长,牢牢把文化抗战的话语权和话语阵地把握在我方之手。
《救亡日报》在淞沪会战爆发后及时撤出,辗转广州和桂林,并在桂林这个国统区大后方复刊,与延安根据地《解放日报》等遥相呼应,为宣导民族统一战线和团结文化统战力量做出突出贡献。剧中孙陵关于“笔部队”的诘问,其实早已在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的战略体系,事实证明,桂林“笔部队”文化抗战之丰收,皆为我党一贯一来团结抗战谋略成果。只不过我们做得更内涵和实用,也更声势浩大,没有像日本“笔部队”那样挂个牌子出来“挂羊头卖狗肉”。
大国崛起,“笔部队”却销声匿迹?
“九三阅兵”除令人振奋的国之重器,参与观礼的几位百岁抗战老兵同样令人心潮澎湃,可惜当年云集桂林的文化抗战人士大多先行一步,无缘看到国之重器震慑全球的傲人时刻。阅兵式的影响立竿见影,美防长赫格塞斯当日接受福克斯采访时表示:“美国不寻求与中国发生冲突。”而短短80年,小日本已不足为惧,中国以大国担当,肩负起维护世界何平为使命,这是《阵地》抗战年月铁血战士们梦寐以求,却又难以想象的盛景。
阅兵式不仅让世界震撼,同时也让国人一震——原来我们这么强!这种后知后觉,一来是有关方面一贯低调,二来和我们的“笔部队”日渐式微有关。上世纪八十年代尚有朦胧诗,九十年代还有文艺电影提供精神给养,步入千禧年后,文学魅力被追星文化取代,文化底蕴被一而再稀释。最近十余年,连媒体人的新闻理想也随着纸媒日薄西山消耗得七七八八。新媒体催化的所谓“公知”,都在忙着包装人设来博取眼球经济,知识分子只关心个人荷包,我们的文化旗手,已多年未现。
【“九三阅兵”之东风-61】
反观西方舆论对我们的钳制,数十年如一日未曾懈怠。尤其疫情三年,欧美各种齐刷刷背离事实真相的泼脏抹黑,疫后又是齐刷刷的贸易围堵和科技围剿,四处散布中国威胁论。为了封堵我们的舆论窗口,美拜登甚至亲自下场,五年内对源自中国的TikTok展开过六轮封禁要挟。
为什么中东小霸王连他美爹的话都不听,因为他们不仅掌握全球的金融资本,其族裔六大传媒集团还牢牢拿捏着全球包括好莱坞、报纸杂志、电视和互联网等话语阵地在内的96%媒体话语权,经济是命脉,言论是道场。在西方价值观的长期洗脑下,我们不少所谓“公知”为些苍头小利沦为NGO组织隐形文化打手,甚至行有悖民族利益之径。更有各种黑子在网络藏头露尾,试图抹黑我们优秀电影《南京照相馆》,试图让民众无法看到《731》。
《阵地》制片人严从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公知’一词可追溯到法国启蒙运动,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一直起到积极作用,‘公知’一词是神圣的,我个人不接受‘公知’被污名化。当年桂林文化界的知识分子,各尽所能,以笔为枪,万众一心,团结抗战,才有后来我们国富民强。当下舆论战也是无孔不入,手段防不胜防,需要我们继续团结一心,把“公知”还给良知,还给人间正道。”
【牧群/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