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空工业的那些事,总有那么几个人能一语中的,让人觉得这行业的前景一下子就亮堂起来了。孙聪院士就是其中一个,他作为歼-15和歼-35的总设计师,在2025年1月17日那场第三届中国航空航天医学高峰论坛上,抛出了个观点:未来要像造手机一样造飞机。这话听着简单,但里面门道可深了,直接点明了战机设计的痛点和出路。
论坛在北京开会,孙聪的演讲题目叫《战斗机发展的思考》,他直指现在飞机研制周期太长,通常得15到20年,这不光耗钱,还容易让技术落后。模块化设计成了他的核心建议,就是把战机当成平台,各个部件像手机零件一样,能随时换新,升级快,成本低。这不光是技术层面的,还牵扯到整个产业链的转变。
孙聪早年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进了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一步步干到总设计师的位置。他参与过歼-11B的改进,那时候中国刚开始国产化雷达,从俄罗斯的N001换成自己的脉冲多普勒型,重量减了一半,结果机头重心不稳,得加铅块配重,这事成了经典案例。
后来他主导歼-15的研发,这款舰载机2012年首飞,2013年上辽宁舰,填补了航母战斗机空白。歼-16的多用途设计也是他的手笔,2013年首飞,扩展了打击能力。
到歼-35这儿,他把隐身和信息化推到新高度,2024年11月的珠海航展上,双座舰载版和陆基版齐亮相,展出了气动布局和涂层技术。孙聪202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表彰他在舰载机领域的贡献。
孙聪的这个想法,本质上是借鉴消费电子的模式。手机现在更新换代快,外壳差不多,里面芯片、摄像头、电池随便换,性能就上去了。战机也一样,核心系统就那么几样:发动机、雷达、驾驶舱、管线啥的。如果固定架构太死板,升级就得大动干戈。
孙聪说,战机精密是精密,但模块化能让它灵活起来。举个例子,早年的雷达从脉冲多普勒到有源相控阵,性能翻倍,可尺寸和接口不匹配,换上就得改机身。
歼-11B那次,国产雷达轻了五百公斤,机头太轻,后部推力一发力就偏,团队只好焊配重块,那些铅块纯属死重,没一点用处,花冤枉钱不说,还占空间。要是模块化,从设计起就统一接口,换雷达就跟换手机屏似的,拧螺丝插线缆,完事儿测试通过。
这套思路不光解决老问题,还能加速新机迭代。拿歼-20来说,如果模块化,雷达升级时直接拆旧装新,有源相控阵一上,探测距离和抗干扰能力立马提升。发动机那边,中美都在搞变循环型,这玩意儿能省油还能爆推,传统涡扇落后一代。
要是歼-20能无缝换装,动力系统就脱胎换骨了。其他部件也行,航电、武器挂架啥的,技术一进步就跟上。孙聪的点子是,战机外形不变,内部性能像手机从2015年到2025年,差距拉大,但成本控制在F-35水平以下。
国际上,美国空军2024年7月参谋长戴维·奥尔文也提NGAD项目要模块化,适应不同任务,中国这步走得早,结合国产供应链,优势明显。
模块化对生产的影响也大。过去战机研发像打仗,一代人搭进去,现在能缩短到几年。孙聪举的手机例子接地气,苹果三星每年推新,结构类似,参数不同,高端低端差距大。
战机要是这样,歼-35系列就能快速衍生,一万块手机和两千块的在框架上一脉相承,但功能天差地别。中国航空业自动化程度高,歼-35生产线上数字孪生技术成熟,验证体系完善,这为模块化铺路。
孙聪还提到,未来舰载机更智能,歼-15T对比原版,作战能力强,歼-35信息化更进一步。整排歼-35亮相珠海,沈飞实力展示,总师的话让大家看到批量生产的潜力。
现在说六代机,这才是孙聪“道破天机”的重头戏。中国有两款主力,成都飞机工业集团的歼-36和沈阳飞机工业集团的歼-50,都在2024年12月26日首飞成功。这俩家伙体型大,设计激进,模块化趋势明显。
歼-36是三发型,银杏叶状无垂尾布局,兰姆达翼,大航程大载弹,强调远程打击。机身硕大,便于扩展功能,不光打仗,还能临时当预警机或电子战平台。歼-50双发型,飞鸟状,可能偏舰载,翼尖全动面,隐身涂层优化,适配航母着舰系统。2025年4月8日,歼-50二次试飞在沈阳机场,轨迹清晰。
这两款六代机为什么出人意料?因为模块化让它们迭代快。成飞歼-36的进气道支持多模块,换电子战设备卡槽一插,自检就过。沈飞歼-50兰姆达翼不同,接近歼-36但更狂野,宣传没成飞猛,但联合起来突破岛链没问题。
2025年8月,外媒曝第三款六代机照片,模糊但像歼-50和歼-36结合,兰姆达造型无垂直尾翼,体型大,显示中国多方案并行。歼-36团队报告说,正在研发计算机系统帮飞行员着舰,解决航母难题。成本控制严,歼-20龙骨才1100万人民币,F-35的三分之一。模块化竞标机制让沈飞和成飞竞争,歼-50设计更激进,歼-36全面发展。
孙聪的观点跟六代机对接上,雷达和发动机未来更新快,模块化平台一换,歼-36就从六代变6.1代,歼-50类似。20年前雷达突飞猛进,现在AI和量子技术来袭,设备换代周期短,大机身好操作。
模块化不光技术,还牵扯供应链。国产雷达从机械扫描到相控阵,20年进步大,接口统一后,升级成本降。发动机变循环领先一代,歼-20换上推力大增。手机模式接地气,结构类似性能差巨大,战机也行,现在歼-20到30年后,差距拉开但外形稳。
总的看,孙聪的模块化点子,让中国航空接地气又前瞻。过去痛点多,现在解决路径清,六代机歼-36和歼-50首飞后,迭代潜力大。体型大好换件,技术进步跟上,空军领先有谱。
孙聪从歼-11B配重到歼-35智能,亲历转变,他的天机道破,预示两款六代机不光亮相惊人,发展更猛。未来几年,模块化落地,战机更新像手机,成本低效高,中国空军底气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