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季正是海鲜肥美的季节,
可享受美味的同时,
一不小心也可能酿成致命悲剧。
近日,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创伤中心/急诊外科接连收治了
两名因感染创伤弧菌而生命垂危的患者,
令人痛心的是
让他们濒临险境的危机
都来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伤口!
不起眼的小伤口 引发多器官衰竭
竟是因为感染致命细菌
前段时间,福州罗源68岁的林依姆(化名)在家中用处理过贝壳类海鲜的剪刀时,不慎刺伤了左手。当时她并没把这小伤当回事。可没想到,第二天她的左臂就出现了红肿、疼痛的症状,皮肤温度也升高了,还伴有脓性渗出。
等到第三天转诊到附一医院时,林依姆的整个左臂皮肤已经发黑,组织坏死,脓液不断渗出,感染还在迅速向上蔓延。
经诊断,她被检出感染了创伤弧菌,患上了坏死性筋膜炎、脓毒症,随后又继发感染性休克及多器官功能不全(肝、肾、心肌),生命垂危。
无独有偶,福州年仅47岁的陈先生(化名)也遭遇了这场劫难。作为渔民,他在修船时,左脚不慎被渔船上的剪刀扎伤,可他同样不以为意,之后还接触了海水。受伤第二天,他的左脚肿得厉害,疼痛难忍。
在诊所止痛无效后,陈先生于当天凌晨三点被紧急转诊到附一医院。第三天早上,他的脚上就出现了紫色瘀斑和坏斑,经检测,确诊为创伤弧菌引发的坏死性筋膜炎。
由于陈先生本身有乙肝病史和肥胖问题,病情进展极快,继发了脓毒性心肌损伤、心力衰竭及呼吸衰竭,在入院24小时内就出现了多器官功能衰竭。
“隐形杀手” 创伤弧菌:48小时死亡率超50%
据悉,创伤弧菌常常存在于热带、亚热带温暖的海水中,尤其喜欢藏匿在牡蛎、螃蟹、虾等贝类体内。在夏秋季,随着水温升高,它的繁殖速度会更快。
据公开媒体报道,今年以来,
福建、广东、浙江等多地
均出现类似病例
还有人感染后不幸离世
感染创伤弧菌后,情况十分凶险。48小时内的死亡率达到50%以上,如果超过72小时未接受有效治疗,死亡率将会趋近100%。
一旦感染创伤弧菌,会出现一系列症状:
✦局部症状有红肿热痛(小伤口突然变成 “火山口”,周围皮肤发烫、发紫)、闪电溃烂(24小时内可能出现流脓、发黑、起水泡);
✦全身症状则包括高烧寒战(体温飙到39℃以上,冷得直哆嗦)、血压跳水(头晕眼花、冒冷汗——这是休克的前兆)、上吐下泻等。
附一医院创伤中心/急诊外科主任吴巧艺表示,创伤弧菌更 “青睐” 一些慢病患者,比如肝病患者(如肝硬化、酒精肝);免疫功能低下者(如糖尿病、肾病、肿瘤患者);长期饮酒者等。
前面提到的林依姆就患有糖尿病和类风湿性关节炎,陈先生则有肥胖和乙肝问题。
不想被盯上?这些防护措施要牢记
“创伤弧菌虽然凶险,但可以预防。” 吴巧艺提醒,日常应记住以下几点:
▶不生食所有海鲜,特别是贝类,务必彻底煮熟(通常100℃加热数分钟即可杀灭创伤弧菌)。
▶有伤不碰海:身体有任何开放性伤口(包括轻微擦伤、刚打的耳洞、手术伤口等),都应避免接触海水或在海水中活动。
▶工具防护:处理海鲜时,佩戴厚实的橡胶手套,防止刺伤。
若不慎被刺伤,应用大量清水和肥皂冲洗伤口,使用碘伏或75%酒精消毒,避免使用食盐或生理盐水涂抹。
如果在暴露后24-48小时内,出现局部红肿、疼痛加剧、皮肤颜色变紫黑、出现水疱、发热、畏寒、腹泻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并明确告知医生 “有海鲜或海水接触史”。
处理海鲜务必戴手套!
转发提醒家人,千万不可大意!
现在刷到我们全凭缘分
大家记得设置星标
关注精彩内容不迷路~
福建卫生报全媒体记者:刘伟芳
通讯员:刘文炽
编辑:小枫
审核:黄美辉、陈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