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肺部结节治疗,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开刀手术”。但对于80岁以上高龄、身体耐受力差的老人,或曾做过开放手术、害怕二次创伤的患者,传统手术往往意味着高风险和漫长恢复。
随着技术进步,穿刺机器人成为医生的新帮手。在其定位辅助下,医生可精准完成诊断与治疗,手术仅需20分钟左右即可完成。
从“不敢做”到“放心治”
一根细针消除肺结节
9月3日傍晚,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CT手术室,穿刺机器人准备就绪,医生正为两位患者进行手术。
资料图
60岁的李女士一年前接受过肺癌根治术,此次查出双肺存在磨玻璃小结节,其中较大的结节直径约0.8厘米。按照传统方案,二次手术大概率还是开放手术,不仅术后恢复慢,且二次手术会面临更严重的组织粘连,风险更高,因此她拒绝 “再开一刀”。
“一听说可能要再开胸,我就打了退堂鼓。”李女士说。
经综合评估,胸外一科副主任医师张树亮建议她选择机器人辅助微波消融——仅用一根细针就能消除结节,令她松了口气。
第二位患者是一个80岁的老人,心肺功能及体力均无法耐受传统手术,一直在“观察”与“冒险手术”间纠结。好在穿刺机器人技术的微创特性,让他无需面对手术不耐受的难题 ——整个治疗过程创伤小、耗时短,术后恢复快,适配他的身体状况。
据了解,该院胸外一、三科为全省最早开展此类手术的科室,手术患者最高龄达86岁,7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占比不低。
从40分钟到20分钟
智能导航+精准操作
那么,这个能帮高龄、二次手术患者 “避开创伤” 的机器人,到底是怎么工作的?
胸外一、三科主任郑斌指出,其操作核心为“智能导航+精准配合”,分三步完成:
快速成像锁病灶:治疗前先扫描,影像1分钟内传至电脑,清晰显示病灶细节;
智能规划定路径:医生在电脑上设计方案,机械臂配合光学导航,精准定位;
微创操作消结节:医生只需将细针从预设孔插入,机械臂全程稳定辅助,最后用微波消融消除结节后仅留一个针孔。
“过去徒手穿刺要40分钟,现在机器人辅助只要20分钟,效率翻了倍。”郑斌说。
张树亮介绍,从临床实践来看,穿刺机器人辅助微波消融并非 “万能”,但对以下三类患者格外友好:高龄、身体弱的患者;二次手术或拒绝开放手术的患者;多发结节患者等。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结节位置太靠近胸壁外周,传统手术可能更理想;而结节离胸壁较远时,穿刺机器人的精准优势会更突出,具体情况需医生评估。
不止技术创新,更是以人为本
医生可见缝插针地开展手术
从2022年底开始,该院医生见缝插针地开展此类手术,避免与常规手术冲突,让患者不用长时间等待。
福建卫生报健康大使,福医协和医院院长、胸外科带头人陈椿教授介绍,穿刺机器人辅助微波消融技术的价值,不止在于 “用机器替代人工”,更在于它为 “传统手术不敢收、不愿做” 的患者提供了新选择,让患者在“创伤小”和“疗效准”之间找到了平衡。
“精准医疗不止是技术的飞跃,更是为患者带来福音。”陈椿院长说。
现在刷到我们全凭缘分
大家记得设置星标
关注精彩内容不迷路~
福建卫生报全媒体记者:陈坤
编辑:兜兜
审核:黄美辉、刘碧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