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救救我母亲!”在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期间,甘肃敦煌市人民医院的义诊现场,一对儿女推着轮椅,满脸焦急。轮椅上的老人已经77岁,脖子上鼓着一个巨大的“疙瘩”,这并非普通肿块,而是伴随她 40 余年的甲状腺巨瘤。这些年,肿瘤越长越大,最近已经把她的气道压得只剩一条缝,说话、吃饭都费劲,连躺着睡觉都得张着嘴喘气。
“这手术非做不可,不然没机会了”
当天上午的义诊刚结束,来自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李伟主任、李秋梨副主任医师就注意到了这位特殊的老人。一检查,两位专家瞬间绷紧了神经。老人的肿瘤不只是长在脖子上,而是已经“钻”进了胸腔深处,一直长到靠近心脏的大血管附近,将气道挤压得仅余一道细缝。
图源: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甘肃医院
更棘手的是,老人还有高血压、冠心病,肺功能也不好。“当地医院条件有限,我们跑了好多地方,没人敢做手术。”家属的话里满是绝望。
面对如此危重的病情,李伟和李秋梨没有轻率做出决定,而是基于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的医疗判断,进行了全面评估。他们认为,虽然手术风险极高,但若不进行手术,患者将面临随时可能发生的呼吸道梗阻风险。李伟后来回忆说:“这个手术非做不可,否则患者可能连最后的机会都没有。”
千里接力:从敦煌到兰州,多科室医生“组队攻坚”
要做这个手术,敦煌的医疗条件不够。专家团队立刻决定:把老人转到兰州的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甘肃医院,这里是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能集中顶尖资源。
刚转院,一场“特殊的会诊”就开始了。头颈外科、麻醉科、胸外科、呼吸科、影像科的医生们立刻凑到一起,开了个紧急会议。这不是一个医生单打独斗,而是多个科室的专家组队,一起想办法。
经过反复讨论,医生们制定了‘三步走’计划。术前,先治肺炎、调理心肺功能,让老人的身体能‘扛住’做手术;术中,若肿瘤与胸腔内组织粘连紧密,则通过胸腔镜微创分离,必要时再考虑打开胸骨,同时尽可能减少创伤;术后,安排专属重症监护,密切监测呼吸功能与伤口恢复情况,助力老人早日康复 。
6小时生死手术:每毫米都要“精准避坑”
手术当天,最大的难关先来了——麻醉。老人气道太窄,普通插管可能捅破气道。李伟带领团队准备了好几种方案:比如让奶奶半清醒着插管,或者用细支气管镜“引导”插管,确保管子能安全放进气道。
随后,李伟为老人做了锁骨下静脉穿刺、桡动脉穿刺。简单说,就是提前在血管里放好细管,既能随时监测血压,又能在手术中快速给药,相当于给生命“上双保险”。
接下来是李秋梨副主任医师主刀。李秋梨在显微镜下精细操作,如履薄冰,精细剥离 。每一毫米的分离都精准避开神经与血管,每一处粘连都处理得干净利落。
图源: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甘肃医院
6个小时后,当医生把完整切除的肿瘤拿给家属看时,所有人都松了口气。更幸运的是,原本担心要“打开胸骨”,最后靠微创就完成了,创伤小了很多。
老人能顺畅呼吸了,更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
术后,在医护团队的精心照护下,老人就能顺畅呼吸了,很快康复出院。老人及家属难掩感激之情,将一面承载无限谢意的锦旗郑重赠予医疗团队。这一刻,所有的付出和努力都得到了最好的回报。
这场手术不只是救了老人,更让兰州当地的医生跟着学到了“真本事”。以前遇到这种复杂手术,患者得跑外地。现在,本地医护人员跟着中山大学李伟等专家“实战学习”,已经能独立做不少高难度手术了。
现在,在甘肃,越来越多患者,不用千里奔波,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顶尖的医疗服务。那些“传帮带”的专家们,留下的不只是一台台成功的手术,更是一支能扎根当地、持续救人的“带不走的医疗队” ,让更多人在需要时,能抓住生命的希望。
图源: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甘肃医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