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福建舰再传好消息,中国的“三航母”时代也进入了倒计时,引起了不少军事迷拍手叫好。虽然中国成长迅速,可在军事力量上的发展也并不是一帆风顺。
尤其是在中国潜艇上,回想上世纪90年代,中国海军的装备水平处于薄弱阶段,最先进的潜艇还是仿制苏联五六十年代的老技术。
那时候,中国的水下力量也显得有点单薄。面对现代化装备快速发展的国际环境,中国海军可谓是压力山大。
但谁能想到,短短二三十年时间,中国就完成了逆袭,从原本的189亿买俄罗斯潜艇,到现在11艘国产潜艇卖到海外,赚取432亿,中国究竟是怎样做到的?
上世纪90年代,中国海军的潜艇部队主力还是033型和035型这些老伙计。这些潜艇的技术基础源自苏联二战后的设计,别说隐身性能了,就连基本的水下续航和攻击能力都相当有限。
那时候,面对的可不仅仅是技术落后的问题,更有来自国际环境的现实压力。
尤其是1996年的台海危机,让多少人捏了一把冷汗。美国航母编队在家门口晃悠,而我们能拿得出手的反制手段却寥寥无几。
现代海战终究是靠装备和技术说话的。许多军事专家在推演中得出结论,如果那时真的发生冲突,后果恐怕不容乐观。
正是这种严峻的现实,让国家下定决心必须快速提升水下作战能力。自己研发一时半会搞不定,最快捷的方式就是引进国外先进装备。
放眼当时国际军贸市场,能选的顶级常规潜艇不多,苏联时期设计的基洛级就这样进入了我们的视野。基洛级潜艇号称“大洋黑洞”,静音性能在当时是一流的。
俄罗斯的工业底子确实厚实,这款潜艇不仅噪音低,火力也相当猛。对中国来说,这简直就像雪中送炭。不过,谈判过程并不顺利,俄罗斯那边一开始还有点扭捏,前后拖了几年才最终敲定。
从90年代初开始,中国先后引进了12艘基洛级系列潜艇,包括877型、877EKM型和636型,总共花了大约26亿美元,约合189亿人民币。
这批潜艇的到来,不仅暂时填补了作战能力的空白,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到了世界一流的常规潜艇技术。
不过,谁也没想到,这仅仅是中国潜艇逆袭之路的起点。中国后来又做了什么?
引进基洛级潜艇,明面上是增强海军实力,暗地里还有一个重要目的,那就是学习。
尤其是潜艇上的自动装弹装置,能在十几秒内完成鱼雷装填,线导鱼雷的制导方式、新型声呐系统,还有那个特别实用的橡胶减震浮筏技术,都比中国当时在用的要先进不少。
科研人员一边验收装备,一边悄悄做起了逆向工程。当然,这可不是简单抄作业,而是真正吃透技术原理,再结合自己的需求和工业基础进行改进。
举个例子,原来在减震技术上模仿的是西方那套弹簧连杆机构,结构复杂效果还一般。而基洛级用的橡胶浮筏,不仅简单可靠,消音效果还更好。这种设计思路之后被用在了国产“宋”级和“元”级潜艇上。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批潜艇的引进和维护,养了一大批潜艇设计、制造和维护的专业人才。如今回想起来,那189亿其实不光是装备费,更像是一笔高昂的培训费。
从模仿到改进,从改进到创新,中国潜艇技术就这样一步步走上正轨。
到了2000年以后,中国设计的039系列潜艇逐渐登台亮相。尤其是039C型,不仅用了AIP系统,还能长时间潜航,隐蔽性大幅提升。
有意思的是,中国的潜艇不仅自用,还引起了国外客户的注意。巴基斯坦和泰国先后上门求购,但考虑到039C技术太新,干脆设计了专门的外销版本S-20P和S-26T。
既赚了外汇,又没泄露核心机密,可谓一举两得。八艘S-20P卖给了巴基斯坦,总价50亿美元,三艘S-26T卖给了泰国赚10亿美元。
加起来11艘潜艇,总共赚回60亿美元,约合432亿人民币。这不仅挣回了当年买俄罗斯潜艇的成本,还多出了一大截。
从花巨资引进到出口赚大钱,中国潜艇终于实现了自力更生、甚至反超。
常规潜艇技术突破了,核潜艇也没落下。近几年,关于中国新型核潜艇的消息渐渐多了起来。
外媒经常提到我国的094型、096型核潜艇,搭配的巨浪-2和巨浪-3导弹射程可达上万公里,打击范围覆盖更广。
有专家甚至表示,096型一旦服役,中美在战略核威慑层面将逐渐趋向平衡。核潜艇和常规潜艇不一样,它续航力强、隐蔽性高,能长时间在水下执行任务。
一旦出港,茫茫大海中要找一艘安静的核潜艇,简直就是大海捞针。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和一些其他国家对中国水下力量越来越关注的原因。
除此之外,中国航母事业也在同步发展。
2025年,人民海军也将正式步入三航母时代。福建舰作为第一艘国产弹射型航母,不仅吨位大、甲板设计优化,还配备了电磁弹射器,这些技术以前只有少数国家掌握。
航母和潜艇,一个在水面,一个在水下,共同构筑起一个国家海军的立体作战体系。
回过头看,中国潜艇工业的发展不是单一节点的突破,而是一条从引进、仿制到改进、创新,最终实现全面自主的完整链条。
从基洛级到039系列,从常规动力到核动力,从自用到出口,中国每一步都走得扎实。
中国潜艇工业的成长史,某种程度上也是一部中国现代军工的进化史。从无奈引进,到消化吸收,再到自主创新甚至反超,这条路走得并不轻松,但结果令人振奋。
过去我们斥巨资购买别人装备,如今却能用自己造的潜艇赢得国际订单,赚回外汇的同时,也赢得了技术话语权。
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体现的是一个国家整体工业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没有扎实的科研体系、没有成熟的制造能力,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水下黑科技。
相信将来随着096核潜艇、新型常规潜艇等更多装备陆续亮相,中国海军必将更加自信地走向深蓝。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