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结束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上,东华理工大学校友郝茹婧作为民兵方队成员英姿飒爽地走过天安门广场的画面,让这所具有深厚国防底蕴的高校再次进入公众视野。从2020年在校应征入伍,到退伍后担任新生军训助教,再到如今昂首走过长安街,郝茹婧的成长轨迹里,藏着东华理工大学的精神密码。
说到东华理工大学的故事,得从1956年说起。作为中国核工业第一所高等学府,该校是江西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自然资源部、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共建高校。学校为服务原子能事业曾三迁校址、七易校名,从太原到抚州再到南昌,每次搬迁都是中国核工业发展历程的见证。在近70年的办学过程中,该校培养出27万余名扎根国防军工和核工业一线的专业人才。他们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部门领导、商界精英、科技领军人才等,为我国核大国地位的确立、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而在专业设置上,东华理工大学的"核特色"尤为突出。防灾减灾科学与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等专业全国领先;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作为“国防紧缺专业”设立,与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共享“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资源与教学资源;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专业是我国首批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建设专业之一,是目前全国仅有的5所设立本专业之一,是国家新兴发展战略产业所需专业;2024年新开设的"智能地球探测"专业,将人工智能与传统地矿工程相结合,迎合了当前国家对数字经济和智能化产业发展的需求。
在就业市场上,东华理工大学学子有着独特的竞争优势。据悉,2024届毕业生大多数进入国企和事业单位,其中中国核工业集团、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等国防单位就吸纳不少毕业生。在江西、广东等地的地质勘查院和核电站,随处可见东华理工大学校友的身影。
从保障国家核原料供给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从培养两院院士到输送技术工匠,东华理工大学始终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正如在天安门广场上接受祖国和人民最高检阅的郝同学,东华理工大学也在多年发展中接受广大考生和家长的检阅,成为有志于国防军工领域考生的重要选择。
关注“一千零一个志愿”,获取更多关于大学的原创解读、最新最全的大学招生信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