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2024年度动态调整撤销和增设的学位授予点名单,我校新增设“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学科代码0910)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标志着我校在学科建设方面迈出重要一步。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是《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中新增的一级学科。2003年,我校该学科作为二级学科设在林学一级学科下,历经二十余年的积累,已在相关领域形成了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与科研平台基础。学科聚焦水土流失及生态退化等问题,致力于培养面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需求的高层次人才。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前身为1990年建立的水土保持专科,1997年升为本科。我校是国内第9所开设该专业的院校。2021年获评辽宁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迄今共培养本、专科毕业生800余人。2003年获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硕士二级学科,迄今已培养硕士研究生270余人,博士研究生5人。现任学科负责人为水利学院苏芳莉教授。
学科负责人苏芳莉教授(中)
学科经过多年的发展,针对我国北方典型区域水土流失特点及生态文明建设需求,在水土保持理论、荒漠化防治技术和城市水土保持工程等领域进行系统研究,已形成“东北黑土区土壤侵蚀规律”“北方典型退化生态系统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等具有明显区域特色及优势的研究领域。
近年来,学科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课题3项、专题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6项,省部级项目30余项;主持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二等奖5项,其他各级各类奖项20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260余篇,出版专著16部、教材10余部,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制定标准和指南10余项。
研究方向
首席专家
苏芳莉教授
(1)生态修复工程学
立足北方寒冷地区区域特色,研究流域尺度湿地和河流生态系统退化和受损机制,探讨其造成水土流失过程机理,研发防控技术体系;开展东北地区生态经济型防护林科学配置理论和方法研究,探索服务于美丽中国的景观生态型水土保持防护林建设方法体系;研究污染土壤生态修复机制和技术,评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首席专家
范昊明教授
(2)水土保持学
针对东北黑土区土壤复合侵蚀特点和耕地侵蚀退化问题,开展以冻融、融雪侵蚀为基础的复合侵蚀过程机理研究;构建区域复合侵蚀驱动因子数据库,进行侵蚀沟危险性评价和耕地退化预警,提出复合侵蚀防治分区;揭示耕地和侵蚀沟复合侵蚀阻控原理,研发水土保持措施,构建分区防治措施体系。
首席专家
周丽丽教授
(3)智慧水土保持学
针对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特点,通过水土保持信息系统、测绘和遥感等技术与土壤侵蚀模型的融合,建立区域水土保持大数据中心,实现水土保持大数据的生成、采集、存储、加工、分析和服务,构建小流域实景模型,探讨水土保持智能化管理技术。
科研平台
学科拥有国家级野外观测站2个(辽宁盘锦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国家级水土保持监测辽宁省沈河区水力侵蚀观测重点站),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辽宁省水土流失防控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省部级野外观测平台1个(辽宁双台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此外,学科还拥有300亩实验基地和东北地区最大的集模拟降雨、冻融和风力的复合侵蚀实验室,科研设备完备,试验条件优越,满足教学和科研条件。
本次动态调整于2024年9月启动,学校以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优化学科布局,推动“双一流”建设为目标,历经学院申请、申报答辩、专家论证、校学位委员会审议及公示等程序。将因学科专业目录调整而产生的存量名额用于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的增设申请,实现了学科布局的优化更新。
本次增设成功是全校凝聚共识、协同发力的成果,也是学校积极响应国家 “绿色发展”战略的切实举措。学校将持续推动跨学科专业结构优化与交叉融合,为“双一流”建设注入新动力。
图文来自沈农新闻网
撰稿:曲硕石 李悦平
编辑:何睿轩
水利学院
研究生处(学科建设处)
党委宣传部新闻宣传中心 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