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牙时偶尔发现牙龈出血或者口腔内有一块白斑,不少人会以为是口腔溃疡或者牙龈炎。可如果这块“斑”长时间不消退,甚至出现脱屑、硬化或者轻微疼痛,就不能掉以轻心了。
我在门诊接诊过太多患者,最初只是注意到口腔内一块不痛不痒的白色斑块,结果经过病理检查,确诊为口腔鳞状细胞癌。这种癌症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肉眼可见的黏膜色泽改变,白色斑块、红斑或溃疡不愈,刷牙时极容易被观察到。
鳞癌是口腔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占所有口腔癌的九成。它起源于口腔上皮的鳞状细胞,常见于舌缘、颊黏膜、牙龈和口底。由于口腔组织暴露在外,早期病变往往可以直接观察,但很多患者因为缺乏警惕,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早期口腔鳞癌最常见的表现就是白斑或红斑,这两种肉眼可见的病变统称为“黏膜潜在恶变病变”。白斑最常见,表面略显粗糙,边界清晰,按压无痛。红斑则更具危险性,癌变概率高达50%以上。这类病变持续时间常超过两周,刷牙时若发现,务必警惕。
白斑并非都代表癌变,但白斑中约有15%最终进展为癌症。舌头边缘、下牙龈与口底交界处是高发部位,尤其在吸烟、饮酒者中更为常见。临床上,我们常用活组织检查来判断其是否已经发生上皮不典型增生或癌变。
这种癌的演变过程往往是渐进性的。先是上皮细胞出现不规则增生,随后形成异型性细胞团块,逐渐突破基底膜,最终成为浸润性癌。整个过程中,细胞结构从有序走向紊乱,看似无害的白斑,实则可能是癌变前奏。
诱发鳞癌的高危因素之一是长期烟草使用,无论是吸烟还是嚼烟,尼古丁和焦油会持续刺激口腔黏膜,损伤细胞DNA。饮酒特别是烈性酒,也会增加口腔黏膜的通透性,使致癌物更容易渗透进入细胞。
还有一种危险因素往往被人忽视,就是口腔机械刺激。比如假牙不合、残根残冠、牙齿锐利边缘长期摩擦舌侧或颊部,会导致局部慢性炎症,时间一久,局部细胞在反复修复过程中可能出现基因突变,这是一个典型的“刺激—增生—癌变”路径。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尤其是16型和18型,近年来被证实与口腔鳞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其致癌机制与宫颈癌类似,可通过性传播途径感染口腔。部分年轻患者即便不吸烟饮酒,也可能因病毒感染导致癌变。
口腔鳞癌的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疼痛或功能障碍,这也是为何它容易被忽视。等到出现溃疡、出血、牙齿松动、口腔异味等症状时,往往已进入中晚期。此时癌细胞可能已侵及深层肌肉组织,甚至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
一项发表于《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的研究显示,近65%的口腔鳞癌患者确诊时已属中晚期,而早期发现的患者五年生存率超过80%。这也意味着,只要及时识别并处理,口腔鳞癌其实是可以有效控制的。
刷牙时是观察口腔黏膜的最佳时机。每天早晚照镜子刷牙的几分钟里,认真看一下舌头两侧、牙龈边缘、口底区域,如果发现有不明原因的白斑、红斑、局部颜色变暗、黏膜表面粗糙或有小突起,不要犹豫,建议尽早就诊。尤其是这类变化持续超过两周以上时,更应引起高度警惕。
早期的白斑病灶可以通过手术切除或激光治疗获得良好效果。倘若已确诊为原位癌或早期浸润性癌,局部切除配合术后放疗仍可取得较高的治愈率。越早干预,预后越好,而放任不管,只会令病情恶化。
除治疗外,预后还与患者的免疫状态、营养状况、年龄等因素有关。研究发现,术后营养不良的患者复发率显著升高,这提示我们在治疗过程中要关注全身状态,而不仅仅是局部病灶。
临床上,我曾接诊一位五十多岁的男性患者,长期吸烟饮酒,刷牙时发现舌头一侧有白块半年未消,直到出现进食疼痛才来看诊,病理提示中分化鳞癌,已发生多处淋巴结转移。若他在最初发现白斑时就及时就诊,也许治疗路径会完全不同。
研究支持这一规律。《中华肿瘤预防与治疗杂志》在2023年发表的一项多中心数据分析指出,口腔鳞癌的平均延误确诊时间为5.6个月,这段时间常常是病情发生剧烈转变的关键窗口。错过就是遗憾,早一步检查,可能就是完全不同的结局。
很多人对“癌症”这两个字天然恐惧,听到活检、手术往往退缩。我要强调的是,不做活检才是最大的风险。白斑、红斑并不一定就是癌,但只有通过组织学检查,才能明确是否存在上皮异常。别让恐惧遮蔽理性,与其拖延,不如主动面对。
作为医生,我建议每年做一次口腔黏膜筛查,尤其是吸烟饮酒人群、口腔长期不适者、40岁以上男性,应定期到口腔科进行专业检查。如果发现高危病变部位,应进行病理活检,哪怕只是轻度异常,也建议密切随访。
在治疗方面,手术仍是当前最主要的选择方式。对于局限性病灶,舌侧或口底的小面积切除通常可保留功能,不影响进食和语言。晚期患者则可能需要联合放疗、化疗,甚至重建手术,恢复咀嚼与发音能力。
近年来,免疫治疗也开始进入晚期口腔鳞癌的治疗领域。研究显示,程序性死亡受体阻断剂(PD-1抑制剂)对部分晚期鳞癌患者有明显疗效,尤其是对传统放化疗不敏感的群体。尽管尚不普及,但已经提供了希望。
疾病教育也极为关键。我经常对患者说,口腔是人体最“诚实”的部位之一,它的病变能被直接看到。与胃癌、肝癌等隐匿性病灶不同,口腔鳞癌是极其“外向型”的癌症。只要你愿意多看一眼,早发现的概率就高出许多。
我们不需要人人变成医生,但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健康的“守门人”。刷牙不仅是清洁,更是一次身体状态的巡查。牙刷刷到的地方,眼睛也要看一看,特别是那些经常被忽略的角落。这几分钟的留意,可能就是关键的救命机会。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李志强.口腔鳞状细胞癌的早期诊断与治疗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23,58(4):241-245 [2]王磊.口腔潜在恶性病变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22,20(2):93-98 [3]赵伟.人乳头瘤病毒与口腔鳞癌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肿瘤预防与治疗杂志,2023,30(6):429-434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