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属中医学“中风”范畴,肝肾阴虚、瘀血内结、脑络痹阻是本病的基本病机,而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畅通脑络则为其基本法则。采用芪棱汤治疗脑梗死42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来源:摄图网
临床资料
研究脑梗死患者42例,男25例,女17例。年龄 48~82岁,平均65.28岁。初发24例,复中18例。病程3小时~15天,平均6.82天。梗死部位于基底节区27例,丘脑5例,脑叶4例,小脑4例,脑干2例。轻型14例,中型23例,重型5例。伴高血压病24例次,冠心病12例次,糖尿病10例次。证候分类为阴虚风动14例,气虚血瘀13例,风痰阻络8例,肝阳上亢7例。
组方及用法
芪棱汤:黄芪、桑椹各15克,三棱、天花粉各10克,水蛭(焙干研末吞服)3克。
三棱。来源: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加减:阴虚风动者,加生地、白芍各20克,珍珠母(先煎)30克。气虚血瘀者,加大黄芪、三棱剂量。风痰瘀阻者,加鲜竹沥10毫升,地龙、法半夏各10克。肝阳上亢者,加生牡蛎(先煎)、石决明(先煎)各30克,牛膝20克,天麻、钩藤(后下)各10克。口眼歪斜者,加全蝎、白附子(先煎)各10克。舌强语言不利者,加胆南星、石菖蒲各10克。
用法:水煎,分3次温服,每日1剂,10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治疗期间停用对血脂、血液流变性有影响的药物。同时给予必要的对症处理,如血压偏高予降血压,血糖偏高予降血糖治疗等。
疗效标准
痊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好转,检查血液黏度、血脂恢复正常。
显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好转,检查血液黏度、血脂指标明显下降。
有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有所好转,检查血液黏度、血脂指标有所下降。
无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血液黏度、血脂无改变甚至加重。
治疗效果
痊愈18例,显效13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86%。
体会
脑梗死即缺血性中风,属中医学“中风”范畴。 历代医家对中风有不同的认识,提出许多不同的治疗方法。自王清任提出“气虚血瘀”理论,将补气药与活血化瘀药并用,创补阳还五汤后,中医对缺血性中风的治疗多采用益气活血之法。但该治法易导致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不良后果。
中医学认为,肝肾阴虚所致的上实下虚是中风的根本。阴精不足,脉道涸涩,水枯舟停,最终导致脉络瘀阻,产生瘀血,闭阻脑络。因此滋阴法是治疗中风不可缺少的治法。 而叶天士根据阳化内风理论,提出“缓肝之急以熄风,滋肾之液以驱热”的治疗大法。实验研究也表明,养阴生津药有显著的抗凝消栓作用。
芪棱汤仿补阳还五汤之义,在益气活血法之基础上, 加“增水行舟”之法,重用滋阴生津之品。黄芪益气行血,三棱活血化瘀,水蛭破血通络,桑椹、天花粉滋肝肾、生津液,阴液增则血行瘀去。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疏通脉络之功。
现代医学认为,脑梗死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红细胞聚集性增加,变性降低,使血液黏度增加,血流缓慢,加上血管壁的病变,从而形成血栓,进而导致相应部位的脑组织缺血缺氧,使神经功能受损。
而芪棱汤对脑梗死患者的血液流变性及血脂有较好的调节作用,具有改善脑血流,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对缺血性中风的治疗有着重要意义,能够提高脑梗死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来源丨《医药星期三》2025 总第1064期
作者丨赵喜连
编辑丨王冬琪
校对丨刘松雨
二审丨张越
终审丨刘慧英 周娉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