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鸿
临帖其实在书法学习当中,至关重要。任何一位有成就的书家,基本上一生从未中断对经典的临习。像比较有名的,自言“日书万字”的元代帖学大师赵孟頫,也有“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并终身把临帖执行到底的王铎,其实都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书法不但靠悟,更需要脚踏实地的去临、去入古才行,也只入古才能出新。
前面咱们也聊过,学习任何书体,都要找到与自己气质感觉相合的法帖,才可能更容易深入,也更容易见到成效,同样也会很快的去建立学习书法的自信。临帖也是一个以气合气的一个过程。而不是对一些帖,不喜欢没感觉,别人都去说好,然后硬着头皮去临,往往很难写好,甚至写了一段时间,你的耐心信心也被磨的差不多了,越写越没感觉越痛苦。
很多书家也很会制造书法焦虑,前几年比较流行的一句话叫“自学书法等于慢性自杀”的言论,看起来说的头头是道,但最终目的还是让你拿钱跟他学,也都是些营销的小套路。其实能遇到比较明白的老师也是一件好事,但却不是很容易。当今的教书法有很多像一个培训班出来的一样,动不动就是“线形、线质、发力点”之类的,能听到不同的东西也很不容易。
也有的书家感觉有点神神叨叨的,说你临的第一本帖,就是书法人生的“第一口奶”,可以影响你的一生,一定要从大家经典入手。理论上看似正确,但实际上却是瞎扯。他临的第一帖是什么,难道不成一上手就王羲之?也不大可能吧。对于“第一口奶”这样的说法,其实也都是瞎扯。孩子将来长的壮不壮实,健不健康给“第一口奶”有什么关系。
就像我们学习书法的时候,学的是唐楷,柳公权的《玄秘塔碑》,够正经够高吧,笔画是写的精到了精准了,但大量的提按动作,让书写变成了一种制作,甚至在写行书的时候,根本无从下手。以往的经验在这里也不灵光了。
就像学行书一样,一开始有人给你说写《兰亭序》,你千万别搭理他。就像我刚吊了几天嗓子,你让我唱帕瓦罗蒂,不是搞笑吗。
学习行书,其实开始可以学赵孟頫,也可以写写董其昌,王羲之、米芾、苏东坡还是放在后面学会好一些,当然没有绝对,这只是个建议。
赵孟頫、董其昌、都是帖学大家,整体气象上比较平和中正,并且帖流传下来的比较多,也都是墨迹,相对来说更容易入手,也不容易跑偏。
下面看一本董其昌的经典行书作品《董其昌行书杜诗》,现藏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此帖是董其昌其七十二岁时所书。此帖笔法细腻笔力稳健,点画自然圆润劲挺饱满,并且董氏自言,仿圣教序笔意而为之,可见其对此作是极为自信的。当然也是比较值得一学的行书佳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