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是形容,人世间没有被时间打倒的便是酒,或者说酒是唯一可以让时间倒流的液体。
我是不胜酒力的人,别说酒过三巡,即使酒过三杯,便会面红耳赤,有些飘飘然了。不知道是喜饮而无量的原因,还是随着年龄不断增长,我慢慢喜欢上了藏酒。我觉得,对于酒来说,藏而不喝好像也是真爱。
我家里藏了很多酒,大概有几十种之多。不过,存量不一,有的一两瓶,有的五六瓶,有的多到几箱。藏放的时间都很短,最长的两瓶也不过16年,是一位诗友送的。
事情是这样的,2010年世博会前夕,松江有一位朋友告诉我,说有一位诗人来了上海,让我过去喝茶。喝茶是从下午开始的,茶楼位于西林寺对面,坐在茶楼里可以看到袅袅的香火,也可以听到清脆的钟声,还有从格子窗透进来的阳光,显得十分古朴而温暖。
喝茶前,我临时了解了一下,这位诗人叫杨春生,笔名雪人,开了一家公司,总部设在北京国贸,这次是借着回连云港老家的机会,绕道上海停留一夜,会会文朋诗友。那天,我们先喝茶,再用餐,有诗酒为伴,欢聚就一直持续到了深夜。临别的时候,这位诗人打开后备箱,给我和朋友每人送了两瓶酒——52度的五粮液。
我去过宜宾五粮液酒厂,学会了一些喝酒的道道,明白喝酒并非和喝水一样简单。其实,会喝酒的人,不仅要用到五官,还会用到五脏六腑,甚至是调动整个情绪。在一杯酒下肚之前,先要用眼睛看酒的颜色、浓度和光泽,再要用鼻子闻酒的香气。把酒呷入口中之后,还要“运上”舌头,体会那种丝丝滑滑的口感,绕这么一圈才能把酒正式地咽下去。
在酒入口和吞咽之际,总会发出或大或小的滋溜声和咕嘟声,如果用耳朵静静地听一听,特别像一只鸽子从屋顶起飞。至此,喝酒的程序并未结束,在酒经过食管、胃、肠的时候,你仿佛能感受到一条河流的流动,这条由火焰组成的河流,流经的山川大地温暖而富有生机。
坊间有一种说法,喝酒容易上头的多是性情中人,简单,直爽,痛快,善良,重感情,所以比较容易相处。其实,这也是有科学道理的。城府比较深的人,或者说特别理性的人,他把一杯酒弯弯绕绕地喝下去,早就被稀释掉了。而那些直爽的人,或者说是简单的人,人家说敬你一杯,话还没有说完,酒杯已经见底,酒已经下肚了。
不管酒量大小,不管怎么个喝法,在午后,在傍晚,在深夜,只要能坐在一起,喝上那么几杯,甚至不醉不归,那说明有缘分,不妨以酒为媒,结为朋友知己,也算是人生一大美事。
我越来越喜欢那两瓶五粮液了,它的玻璃瓶像水晶一样,干净、透明、纯粹,密封在里面的液体,似有似无,不轻不重,多么像一段美好的岁月。正如黄庭坚任涪州别驾,居戎州(今宜宾)时,与当地名士把酒言欢,盛赞“姚子雪曲”,在《安乐泉颂》中所言:“得汤郁郁,白云生谷。清而不薄,厚而不浊。甘而不哕,辛而不螫。”
“姚子雪曲”,是北宋时期宜宾大士绅姚君玉经过反复尝试,用大米、高粱、糯米、荞子和小米五种粮食,加上当地的安乐泉水酿成的美酒。明初,陈氏家族创立“温德丰”酒坊,将“姚子雪曲”配方中的小米换成了刚刚从海外引进的玉米,最终形成了更趋完美的“陈氏秘方”。
直到1909年,宜宾当地举人杨惠泉品尝“姚子雪曲”后感慨道:“此酒集五粮之精华而成玉液,何不更名为五粮液?”言毕,举座为之喝彩,“五粮液”自此正式得名。
我对五粮液特别有感情,也夹杂着“陈氏秘方”的因素。因为我姓陈,五粮液也曾姓陈,我们是有“血缘关系”的。还有另外一层原因,是酿造五粮液的五种原料——高粱、大米、糯米、小麦、玉米,除了糯米之外,我都亲手种植过。
我在秦岭山中的农村长大,从很小的时候起就帮家里人种地。我们家种得最多的是玉米,因为玉米不挑地方,房前屋后可以种,坡地平地可以种,而且比较容易相处,和小麦、土豆、黄豆都可以套种,更重要的是产量比较高,所以大部分地方都种玉米,玉米糊糊也成了我们一年四季的主食。
我们还会选择在肥沃的平地里种小麦,在容易浇灌的水田里种稻子,在比较贫瘠的坡地里种高粱。这几样都算是细粮,每年就种那么一小块地方,主要为过年过节的时候吃。尤其是高粱,磨成高粱粉,用来炸糍馍,吃的时候一蒸,泼上几勺子糖稀;或者搓成圆子,煮成汤圆,加入醪糟。大米饭,面条和馒头,糍馍和圆子,这都是人间的美味,得先用来招待尊贵的客人,即使是过年过节我们也吃不上几次。
在我们老家有一种说法,酒是粮食精。汇聚五种粮食的五粮液,自然是精华中的精华。所以比较高档的宴请,普遍会选五粮液。几年前,我父亲去世的时候,各地的文友诗友都来了,他们送得最多的就是五粮液。把父亲送走以后,酒剩下了不少,我就专门留下两箱,偷偷地藏在院子里。
我想,父亲一去世,村子里就没有一个亲人了,那个院子就空了,老屋也空了。如果藏一些酒在那里,也许像父亲在世一样,感觉有人在等待着自己。每次回去打开那扇门,然后拿出一瓶酒独自饮用,和那片土地进行无声的诉说,这是多么伤感而又令人宽慰的事情啊。
作者简介:
陈仓,70后诗人、小说家、媒体人,目前定居上海。出版长篇小说《后土寺》《止痛药》《浮生》、长篇散文《预言家》《动物忧伤》、长诗《醒神》等二十余部。曾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第六届柳青文学奖、第五届大家文学奖、第三届三毛散文奖等三十余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