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不少人会联想到“走马观花”的打卡式体验 —— 要么脱离专业、要么流于形式,很难真正为未来发展铺路。但在北京林业大学,一场围绕“三北防护林”与“长城生态”展开的暑期实践,却走出了不一样的路径:它不仅让学生扎进一线做真调研,更悄悄为他们的专业成长、能力提升和实习履历埋下了“硬核筹码”。
而这背后,正是北京林业大学以学科为支撑、以实践为载体的育人逻辑,让“实地学本事”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助力。
对北林学子而言,暑期社会实践从不是“走过场”,而是一场“沉浸式专业练兵”。以“萌芽青衿筑绿三北・林韵长城”实践团为例,队员们扎进三北防护林工程区和长城沿线林地的经历,每一步都在夯实专业基础:病树定点取样时,他们要把课堂上的植物病理学知识转化为实际判断——区分病害类型、记录发病特征、标注感染程度,让课本上的理论第一次“落地”解决真实林业问题。
这种“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远比课堂刷题更能加深对专业的理解;鉴定区域植物种类时,分类学课堂上的科属特征、鉴别要点成为“实用工具”,他们需要在野外复杂环境中排除干扰、精准归类,既巩固了专业知识,又学会了灵活应变的调研方法;而对700余张红外相机影像的细致分析,則需要运用数据分析软件处理海量信息,无形中锻炼了科研思维与数据解读能力,这些都是传统课堂难以给予的“实战经验”。
北林学子能在实践中“学以致用、学有收获”,核心离不开学校深厚的学科积淀为他们“托底”。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北林构建了以生物学、生态学为基础,以林学、风景园林学为龙头的学科体系——林学、风景园林学连续两轮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2025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林学位列全国第一,林业工程、草学、生态学等更是“中国顶尖学科”。
对学生来说,这些学科优势不是“纸面荣誉”,而是实实在在的“资源支撑”:比如林木资源高效生产全国重点实验室,会为实践团提供技术指导,教他们用更精准的方法分析林木健康数据,让实践报告从“基础记录”升级为“有科研价值的成果”;水土保持学院与地方共建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科研教学基地,会把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生态屏障建设需求转化为实践课题,让学生直接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这种“跟着项目学”的模式,不仅能提升专业水平,更能积累稀缺的“项目经历”,成为简历上的“加分项”。
甚至,这些实践经历还能直接转化为“优质实习资本”。实践团做的林地调研、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与林业系统、生态环保企业的日常业务高度契合;参与的生态修复课题,更是行业核心领域的工作内容——有学生就因为在实践中掌握了林地碳汇调查方法,大三时顺利拿到了环保企业的实习offer;而对接八达岭森林公园的合作经验,也让不少学生在申请园林、景区相关实习时更有竞争力。
可以说,北林的暑期实践相当于为学生提前搭建了“从校园到职场”的桥梁,让他们比同龄人更早接触行业实际业务,减少“实习时从零开始”的困境。
从三北防护林的林间取样到长城脚下的生态科普,从实验室的良种培育到实践基地的技术推广,北京林业大学通过实践育人与学科建设的深度融合,实现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有机统一。
这种模式不仅让青年学子在实践中筑牢专业根基、提升综合素养,更将学科优势持续转化为生态建设的实践力量,为新时代林业人才培养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示范样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