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绍翁这位诗人,在大神辈出的宋代文坛中,虽说不算最顶尖的一批人,但却不可小觑。
他笔下有两首代表诗作,一首写春天,一首写秋天,深受世人的好评,并且还年年入选中小学语文课本。如今咱们平时说描写春景、秋景,也总是提及这两首诗。
叶绍翁是南宋中期的诗人,本姓李,字嗣宗,号靖逸,祖籍建州浦城,后嗣于龙泉叶氏,晚年住在浙江杭州,
和很多南宋著名诗人不同的是,叶绍翁虽曾以寒士应举,并在朝为官,可没那么多 “宏大故事”。
现存的资料里,关于他的记录不多,只知道他常年在江南一带漫游,和叶适、真德秀等人打过交道,和一干江湖诗人交往密切,是位典型的江湖派诗人。
叶绍翁擅长写诗,尤其擅长写七绝,他的诗作多是写田园里的风光、山水景色,还有出门在外想家的心情。语言通俗直白,善于从“小场景”中捕捉“大情感”。
《游园不值》和《夜书所见》两首诗,便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品,历来为人所传诵。
《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那天叶绍翁穿了双带木齿的木屐(古代人雨天或走草地穿的鞋,底有齿防滑),兴冲冲去朋友家赏春。可到了园门口,他却犯难了——地上长着绿莹莹的青苔,他怕木屐齿踩脏了,犹豫着“小扣”(轻轻敲)柴门,敲了半天也没人应。
换作是你,这时候大概要叹口气:“完了,白跑一趟,看不到园子里的花了。” 可叶绍翁一抬头一枝红艳的杏花从墙头探了出来。
“关不住”三字妙不可言,仿佛春色是有生命的,主动冲破围墙的束缚。而“一枝红杏”又以点带面,让人自然想象园内万紫千红的盛景。
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让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跃然纸上,读这首诗,总能让人在有点遗憾的时候,想起生活里的小惊喜。
也告诉我们:美好不总是在预期之中,有时就在转角处等待与我们不期而遇。
《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这首诗写的是秋夜里的“乡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叶绍翁客居在外,秋夜的江边,梧桐叶被风吹得“沙沙”响。这秋风、这落叶声,一下就触动了他像有人轻轻戳他的心窝,一下就把想家的心情勾出来了。
他把自己的感情和秋天的景色融在一起,一点不刻意煽情,却让人特别能共情,谁出门在外,没被一阵风、一片叶子勾过乡愁呢?
“知有儿童挑促织”,就在叶绍翁被想家的情绪笼罩时,他看到远处的篱笆边,亮着一盏灯。他心里猜:“肯定是村里的小孩,在夜里捉蟋蟀呢!”
“知有”二字表明这是诗人的猜测,却写得生动逼真。那盏黑暗中的明灯,照亮了小孩,也像照进了叶绍翁心里。
那群不知愁的孩子,瞬间打破了秋夜的凄清和寒冷,让乡愁不再沉重压抑,而是多了几分温情与怀念。
每个异乡人都有过类似体验:或许是在陌生城市听到乡音,或许是偶然看到家乡小吃,瞬间思乡之情涌上心头,却又因这小小的熟悉感而感到慰藉。
叶绍翁的这首秋诗,正因为写出了乡愁中的这丝温暖,才如此打动人心。
叶绍翁这两首诗,一春一秋,一喜一思,没有华丽的辞藻,用的都是最朴素的话,却把春天的生机、秋天的温情写得活灵活现。
它们能入选课本,不只是因为语言简单、适合学生学,更因为叶绍翁有双会观察生活的眼睛,还有颗能共情别人的心,传递着一种温暖积极的生活态度:善于发现遗憾中的美好,在孤寂中寻找温暖。
他写的不是遥不可及的大景色、大情感,而是咱们生活里随处可见的小场景,一朵花、一盏灯,这些场景特别贴近生活,是我们的共同体验,让诗歌更容易引发共鸣。
当然,“意象鲜明”也是这两首诗的特点,“一枝红杏”、“夜深灯明”这些画面感极强的意象,让人易于理解和记忆,从而能够从中更好的感受诗歌的魅力。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