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 稀缺 穿透
荣耀至极也负重至极!
作者:大鹏
编辑:楚逸
风品:时完
来源:铑财——铑财研究院
AI浪潮翻腾,叠加甲骨文、苹果合力“抬轿”,工业富联再次“闯进”万亿市值俱乐部。
9月18日早盘,工业富联涨停,股价报67.23元/股,再创新高,当日最终收于64.36元。此前,于9月10-12日连续3交易日涨幅偏离值累计超20%,最新市值达到1.28万亿,坐稳A股首只万亿科技股。
同为英伟达核心商,光模块龙头新易盛也不甘示弱,9月2日盘中一度冲上401.10元历史高点,市值逼近4000亿元,9月18日最新股价345.51元,年内涨幅超4倍。
不禁疑问,市场看好的深度逻辑是什么?两企核心竞争力和未来看点在哪儿?还有无短板隐忧、高估值能持续多久呢?
01
三重利好 赛道仍在爆发前夜
LAOCAI
回望2025,多方利好于一身,堪称工业富联的大年。
首先是苹果带动。9月10日,2025秋季发布会上,新品iPhone Air被称“史上最薄”iPhone,官网因访问量过大一度崩溃,各大电商平台首批货源分分钟内售罄。
而作为苹果最大代工厂富士康的子公司,工业富联与苹果手机业务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据长江商报,有人士称,工业富联是苹果AI服务器的独家代工企业。
除了“沾光”苹果,工业富联还“借势”甲骨文。最新季报显示,2025财年甲骨文营收573.99亿美元,同比增长8%;净利124.5亿美元,同比增长10.2%,主要由软件及云业务的高增拉动,其年营收达到492.3亿美元,同比增长10.72%,而该业务需大量采购硬件设备,这与工业富联的AI服务器、高速交换机等紧密关联。
值得一提的是,甲骨文与OpenAI签署了一份为期约5年、总值3000亿美元的算力采购合约,订单量加大、资本支出计划积极,为AI服务器大厂工业富联提供了想象空间。
再次,工业富联还与英伟达关系较密切,是A股罕见的“双链”企业。 据第一财经,早在2017年,工业富联便和英伟达、微软合作推出全球首台AI服务器HGX1。2022年AI产业趋势爆发前夕,工业富联再推全球第一台DC_MHS服务器。
据每日经济新闻,2023年,工业富联陆续拿下英伟达的HGX、DGX AI服务器芯片基板订单,并参与开发及量产英伟达的H100、H800等高性能AI服务器。经过多年积累,其已成为英伟达在中国市场唯一具备全系AI服务器量产能力的代工厂,占据中国区服务器代工60%以上份额。
若着眼未来,更是潜能无限:一方面,算力方向受益设备及基建投资落地,一方面更高速率、更远距离、更大密度的AI算力连接需求,带来更多的演进方向和投资机会,工业富联无疑正坐在一座诱人金矿上。
中信建投证券表示,当前AI大模型用户渗透率仍较低,产业化周期才开始,大模型带来的算力投资方兴未艾,资本开支会随着大模型收入的增长而增长,投资的天花板可以很高,市场需求还远未到顶。据IDC数据,2025年全球AI服务器市场规模将达450亿美元,同比增长42%,行业正处快速增长阶段。
据中国能源网,海内外AI资本投入推动企业存储需求升温,预计2025年Q4企业级存储价格有望持续上涨。海外CSP资本开支加速,谷歌、微软等二季度资本开支环比持增。国内互联网企业也不示弱,如2025年Q2阿里“AI+云”资本支出投资386亿元,未来三年计划在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上投入超3800亿。
一句话,市场需求远未到顶,赛道仍在爆发前夜,工业富联不缺成长逻辑。
02
大象起舞 紧握两大抓手
LAOCAI
除了外部机会,工业富联自身努力也很重要。
公司诞生源于郭台铭的战略布局。2015年,他将鸿海精密旗下物联网、机器人、人工智能相关业务拆分出来,重新打包成一家新子公司——就是工业富联。因囊括了鸿海精密内部含金量最高的业务,被视为肩负富士康转型的重任。
工业富联也不负众望,2025上半年营收3607.60亿元,归母净利121.1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5.58%和38.61%,交出上市以来最好的半年报。
收入构成方面,主营业务涵盖通信及移动网络设备、云计算以及工业互联网三大板块。前者属于传统业务,主要产品包括终端精密结构件、高速交换机及路由器等,客户主要涵盖苹果、思科、HPE等。工业互联网主要包含卓越制造咨询,与灯塔工厂解决方案、一站式数字制造运营、云与平台三大服务。
至于最受关注的云计算业务,主要产品包括云服务器、高性能服务器、AI服务器、边缘服务器及云储存设备等,下游客户包括英伟达、亚马逊、京东、阿里等。
受益于AI浪潮驱动,公司云计算业务近年来快速壮大,俨然已是新增引擎。2024年,板块占营收比首超五成。2025上半年,AI服务器在云计算业务中的占比进一步扩大。第二季度,整体服务器营收增超50%,云服务商服务器增超150%,AI服务器增超60%。GB200系列产品实现量产爬坡,良率持续改善,出货量逐季攀升。
大象起舞,背后离不开持续研发创新、供应链建设两大抓手。为满足英伟达、苹果等科技巨头的前沿技术需求,2020年至2024年,工业富联年度研发投入均超百亿元。
目前,工业富联已在全球多个生产基地建起稳定的交付体系,具备灵活、高效的供应能力。从中国的深圳、郑州、杭州,到墨西哥、越南、欧洲等地,都分布着工业富联工厂和园区。全球化织网,让其能充分利用各地资源和成本优势,实现生产效率最大化,形成成熟的供应链体系。
截至2025年6月底,工业富联对内打造8座、对外赋能6座世界级“灯塔工厂”,成为全球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标杆,实现了由自动化向机器人化的转变。工业AI模型的私有化部署,大幅提升了公司运作效率。
巴菲特曾说,规模经济、独特地理位置或独家资源,带来的成本优势是竞争对手无法跨越的护城河。正是得益于上述壁垒,让工业富联在AI服务器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即当下的股价受捧,是对其长期战略蓄力、厚积薄发的一种奖励。
03
业绩翻倍 不断自我进化
LAOCAI
同样受益AI红利的还有新易盛,凭借技术高壁垒和市场强需求,实现了业绩突破,夯实了领先光模块制造商地位。
2025上半年,公司营收104.37亿元,同比增长282.64%,归母净利39.42亿元,同比增长355.68%,扣非净利39.34亿元,同比增长354.93%。体量虽远不及工业富联,却均创下历史新高,增速更异常强悍,大幅超出市场预期。
2024上半年,公司营利就分别上涨了109%、200%,即这是高基数下的翻倍增长。对此,新易盛解释称,主要受益人工智能相关算力投资的持续增长,产品结构的优化,以及高速率光模块产品的占比持续提升。
自我进化、战略卡位的威力有多大?2025上半年,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同比增长四倍至9.53亿元,显示出充沛的造血能力;整体毛利率达47.43%,同比提升4.39个百分点。
与工业富联类似,新易盛也与多家国际大厂合作密切,与英伟达、微软和亚马逊等有较深厚的业务关系。以英伟达为例,“H20”芯片销售路径重新打通背景下,阿里、腾讯、字节跳动等AI模型大客户有望大规模上马AI训练集群,进而进一步催生AI服务器的采购需求,带动光模块业发展。
细分新易盛业务构成,光模块产品与光纤通信相辅相成,在数据传输中承担着“基础设施”角色。2024年,公司光模块的产销量分别达到979万只、873万只,同比均实现增长。
之所以获得市场青睐,背后还是产品表现打底。在高速光模块领域,新易盛已推出多款创新产品,如OSFP1.6T和OSFP-XD1.6T光模块,其能量密度超500kWh/平米,创全球最高水平,并支持CMIS5.0协议,已批量应用于全球头部互联网厂商的AI集群项目。800G光模块覆盖多种场景,单波200G产品效率进一步提升。
对科技企业来说,敢为人先、特色创新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一环,无论2018年推出业内的首款低功耗400G光模块,还是2020年的集大成者800G产品,均展示了新易盛的技术领导力、继而夯实了江湖地位。
2024年,新易盛研发投入4.03亿元,占营收比4.66%。2025上半年,研发费同比大增近160%至约33.4亿元,主要由于研发人员数量和薪酬的增加。报告期内,新易盛及子公司还新增取得授权专利11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
此外,新易盛通过建设泰国工厂和收购硅光企业Alpine Optoelectronics,已具备“光芯片-封装-模块”的全链条覆盖能力,形成了垂直整合下的成本优势。
产能方面,泰国工厂一期已于2023年上半年建成投产,二期2024年末建成2025年初投产,目前处于产能持续扩充阶段,为未来增长奠定了基础。
高盛研报指出,800G光模块出货量的快增以及产品结构的优化,推动了利润率扩张,是新易盛二季度业绩强劲的主因。超预期的净利表现将成为股价的有力推动因素。随着AI产业的持续发展和市场需求增长,新易盛凭借技术优势和战略布局,有望继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实现更稳健和快速发展。
显然,新易盛的股价增长逻辑,得益于赛道红利,更得益于自身努力,紧跟市场、不断强链创新,打造硬核壁垒让其赢得了资本芳心。
04
不能掉以轻心
查漏补缺正当时
LAOCAI
当然,这不意味两企没有潜在风险。尤其形势大好时,更需居安思危。
比如大客户依赖问题。以新易盛为例,2024年公司前五大客户销售总额占比达71.1%。
如何避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尽快优化客户结构、拓展市场多元化,是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这在英伟达身上就有所体现。据观察者网,2024年12月9日,因英伟达涉嫌违反反垄断法,我国监管部门对其立案调查,时隔近一年,2025年9月15日,监管部门再度发布声明,经初步调查,英伟达公司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和《市场监管总局关于附加限制性条件批准英伟达公司收购迈络思科技有限公司股权案反垄断审查决定的公告》,决定对其实施进一步调查。
2025上半年,新易盛应收账款和存货增加额合计达42.9亿元,甚至超过39.42亿元的归母净利。
截止报告期末,公司存货在短短六月内增长43.85%,从年初的41.32亿元攀至59.44亿元;应收账款几乎翻倍,从年初的25.39亿元增至50.17亿元。两项资产合计近110亿元,占总资产比超60%。
如此高企除了资金流动性压力,还需警惕坏账减值风险,折射出市场话语权、产品竞争力亟待提升。
再看工业富联,除了英伟达是重要客户,还需摆脱代工模式的束缚,毛利率常年在10%以下徘徊,2025上半年进一步降至6.6%。
海外业务集中风险也不容小觑。以新易盛为例,2024年海外营收占比78.7%,2025上半年达到94.4%,境外销售金额98.60亿元,主要客户涵盖北美、欧洲及东南亚地区的大型云服务商与通信设备商。
新易盛坦承,“国际贸易摩擦及贸易政策变化可能影响公司进口及出口销售业务”。为规避此类风险,新易盛在泰国设立生产基地,构建供应链。
股价业绩均超预期,公司股东、高管却忙着减持套现。据长江商报,2025年5、6月,新易盛的监事、高管三人通过二级市场减持9.94万股,合计套现1058.35万元。2023年至今,新易盛高管共计进行42次减持操作,期间没有一次增持记录。
经历一翻市值大涨,工业富联、新易盛荣耀至极也负重至极。想避免大起大落、昙花一现,就需不断查漏补缺,一点点筑牢挖深护城河。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能否展露更多长红体质,工业富联、新易盛还在赴考路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