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走进巴黎卢浮宫,抬头仰望那座熠熠生辉的玻璃金字塔,心里或许会浮现一个名字——贝聿铭。作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建筑大师之一,他以“现代与传统、东方与西方”的独特融合,改变了人类看待建筑的方式。
但若把视野拉远,你会发现,比起这些惊艳世界的杰作,更令人惊叹的,是他背后那个延续了17代、横跨六百余年的家族。一个家族,能让一个人站上世界舞台,绝非偶然。
贝聿铭的传奇,正是镶嵌在贝氏家族的历史长卷里。
1
贝氏家族的来历与兴盛
贝家的故事,可以追溯到元末明初。那时,贝氏祖先从徽州迁居苏州,起初行医卖药,渐渐积累了财富与声望。到了明清两代,贝家已是苏州望族,家产丰厚,诗书传家,被称为江南“四大豪门”之一。
清乾隆年间,贝家子弟多仕途显赫,亦有经商致富者。
到了近代,贝润生被誉为“颜料大王”,贝理泰被称作“金融巨子”,贝祖贻则创立银行,成为一代金融寡头。
财富的积累,并没有让贝家变得奢靡,反而强化了他们“富而有度,贵而不骄”的家风。贝家人坚信:“富可敌国,不如诗书传家。” 因此他们重视教育、重视品行,强调责任感和社会担当。几百年来,贝家不仅留下了财富,还留下了更珍贵的精神遗产。
1917年,贝聿铭出生在广州,却在苏州的狮子林度过了童年。狮子林,是典型的江南园林,曲径通幽,假山嶙峋。小小的贝聿铭常常在园中徘徊,凝视那些巧夺天工的石景,感受自然与人造空间的微妙关系。这段经历,成为他日后建筑创作的重要启蒙。
1935年,18岁的贝聿铭远赴美国,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建筑。他的毕业设计题为“国魂”,是一座中国风格的纪念性建筑,寄托着他对故国的热爱。
后来,他进入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深造,师从“现代建筑三巨头”之一的格罗皮乌斯。正是在哈佛,他结识了未来的伴侣陆书华,也逐渐形成了“融合传统与现代”的设计理念。
2
建筑大师的崛起与传承
贝聿铭的职业生涯,从美国开始走向了全世界。他早期设计的美国国家大气层研究中心、得梅因艺术中心、艾佛森美术馆,就已经显示出简洁而富有张力的风格。
在肯尼迪遇刺后,杰奎琳·肯尼迪亲自邀请他设计肯尼迪总统图书馆。这个项目争议不断,但最终成为美国文化的象征之一,也让贝聿铭声名大噪。
真正让他名扬天下的,是巴黎卢浮宫金字塔。当年法国舆论几乎一边倒地反对,认为“玻璃金字塔亵渎古典艺术殿堂”。然而完工后,这座金字塔成为卢浮宫的灵魂,被誉为“时间之光”。
贝聿铭的作品,还包括香港中银大厦、卡塔尔多哈的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美国洛杉矶的美术馆等。
图源:Archdaily
此外他还设计了北京香山饭店和苏州博物馆,尤其是后者更有重要意义。
他获得了普利兹克奖、美国建筑学院金奖、法国荣誉军团勋章、英国皇家金质奖章等几乎所有建筑领域的最高荣誉。
人们说:20世纪有两种建筑,一种是贝聿铭设计的,一种是其他人设计的。
贝聿铭的婚姻,是他人生最温暖、也最稳固的基石。1938年,在哈佛读书期间,他结识了陆书华——一位同样来自中国名门的女子。她出生于上海,父亲是法学博士,母亲是社会名流。
两人第一次见面时,陆书华觉得这个戴着圆框眼镜的年轻人安静内敛,却有一种难以掩饰的坚定和聪慧。贝聿铭则被她的优雅、聪敏和气度所吸引。
婚后,陆书华一直是贝聿铭事业背后的“隐形合伙人”。她并不参与具体设计,但她常常从女性的直觉和生活经验出发,提出一些独到的建议。
贝聿铭曾坦言,自己在设计一些公共建筑时,往往会先与妻子讨论,听听她的想法和感受。比如在肯尼迪图书馆的设计过程中,他因理念与外界争议不断,心情极度低落。正是陆书华劝他“坚持内心,相信时间会证明”,才让他重新找回信心。
两人携手走过七十余年,直到2014年陆书华去世。贝聿铭在晚年多次提及妻子,眼中仍然闪烁着柔情。他说:“她是我生命中最大的财富。”
他们的家庭也十分圆满。四个子女中,三个儿子都继承了父亲的事业成为建筑师。大儿子贝建中设计了北京国际金融中心,二儿子贝礼中在纽约参与摩天大楼设计,三儿子贝克中则以室内设计见长。女儿贝健中选择了法律道路,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成为了一名成功的律师。
每一个孩子都在各自领域里发光发热,延续着“贝氏基因”。
3
家风与传承
如果说贝聿铭的建筑是“立于时间之上”,那么贝氏家族的家风,则是一种“立于心灵之中”的无形建筑。贝家历代信奉的一句话是:“遗儿千秋富贵,莫若良言一句。” 意思是,与其留给子孙万贯财富,不如留下一句能启迪人生的教诲。正是这样的观念,使得贝氏家族在数百年风雨中,虽历经兴衰,却始终不曾沉沦。
今天的贝家子孙,仍然遍布建筑、金融、学术等各个领域,但几乎没有出现过丑闻或纨绔子弟。即便在物质极大丰富的当下,他们依然延续着低调、务实的风格。这种家风,已然成为比财富更珍贵的遗产。
苏州狮子林的青石小径,卢浮宫金字塔的玻璃光影,香港中银大厦的挺拔身姿——这些都在时间中流转,但真正跨越17代而不衰的,是那份“良言一句”的家风。
贝聿铭的故事,远不是一个人的故事,而是一段跨越数百年的文明传承。真正的建筑不在地上,而在人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