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声称雷达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可以使其预警机几乎被敌人看不见。如果这些说法属实,这将标志着电子战的重大飞跃,并改变这些高价值平台在有争议的空域中生存的方式。
预警机在现代战斗中仍然是“天空之眼”,确保其生存能力是未来冲突的核心。随着超远程空空导弹和防空导弹技术的飞速发展,预警机正日益成为远程精确打击的首选目标。在这一背景下,中国预警雷达的“隐身”能力可能大幅提升整个空战体系的韧性,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据《南华早报》报道,中国空军科学家已经开发出一种基于频率多样阵列雷达的新方法。该技术为每个天线分配略有不同的频率,而不是发射均匀的波束,使雷达发射信号显得混乱、波动且没有方向性。
工程师将此比喻为一百名歌手表演相同的曲调,但每个歌手都略有偏离音调。对于遥远的对手来说,综合排放显得杂乱无章,无法准确追踪信号来源。雷达发射没有揭示明确的来源,而是散射、变形和混淆依赖稳定性来三角测量其来源的无源传感器。
传统的相控阵雷达通过调整天线上的相位信号来控制波束,而新技术添加了随时变化的频率偏移,将波前转换为动态频率。简单来说,雷达的行为就像监视和干扰的混合体,使敌方电子监控系统感到困惑。
中国研究人员将这种转变描述为“飞跃”。预警机可以主动致盲对手,而不是被动隐藏,从而创造一个几乎不可能检测到我方预警机雷达信号的环境。
预警飞机通常被描述为飞行指挥中心。它们携带安装在大型飞机平台上的远程雷达系统,可以探测远距离的敌方飞机、无人机、导弹,甚至水面目标。在现代战争中,预警机不仅仅是监视资产,更是战斗管理器。没有它们,战斗机就会失去延伸的“眼睛”,防空系统也难以及时做出反应,整个指挥控制架构会被削弱。因此,中国这项技术如果投入使用,将使中国的KJ-3000和KJ-500预警机在有争议的环境中变得难以被探测和打击。
单纯依靠平台隐身存在局限性。预警机需要搭载大型雷达天线和众多操作人员,其体积庞大,很难实现完全隐身。而单纯依靠信号隐身也存在风险,一旦技术被破解或反制,预警机仍然容易暴露。
预警机的另外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是发展隐身平台。目前,世界主要军事强国都在探索将预警机安装在隐身飞机平台上的可行性。然而,中国可能采取更为彻底的技术路径:将隐身平台与频率多样阵列技术相结合,打造真正的全方位隐身预警机。
中国可能采取的双重隐身方案将同时解决平台可观测性和信号可追踪性两大难题。隐身平台可降低雷达反射截面积,使敌方雷达难以探测到飞机本身;而频率多样阵列技术则使敌方电子侦察系统无法通过信号溯源定位预警机。这两种技术的结合将产生倍增效应,极大提升预警机的战场生存能力。
换个角度来看,在未来空战场,可能只有中国预警机可以生存,这必将奠定空战的优劣势。这种能力将大幅提升中国空军的体系作战能力,特别是在西太平洋和印太地区的有争议空域中。在未来空战中,能够生存的预警机不仅提供战场感知优势,更将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