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谁敢信?
几个00后辍学生11月内就将硅谷AI公司营收翻倍!
其中的黑马还得看这位——虞快,曾在Google、Two Sigma做工程师,现在是这家公司唯一的中国员工。
居然用11个月把营收从100万美金冲到1亿美金,团队平均年龄才22岁,还能拿下OpenAI这样的大客户。
但是,凭什么他们就能跑这么快?
不是“标注工”,是AI的“专家裁判”
很多人第一次听Mercor,都会觉得是另一个“找人大数据”的公司,就像早期的Scale AI。
但虞快说,现在的AI早不是“认猫认狗”的阶段了——比如OpenAI要做医疗领域的AI,总不能找个没学过医的人标数据吧?
得找真医生,告诉模型“这个诊断为什么对,那个治疗方案为什么错”;要优化法律问答,就得请律师;甚至要调Swift代码,都得找专门写这个语言的工程师。
Mercor干的,就是给这些顶尖AI公司找“专家裁判”。
之前Scale AI不行了,就是没跟上这个变化:早期标基础数据还行,模型进化后,标注员水平不够,客户反馈越来越差,后来被Meta收购,客户又怕被绑定,业务直接下滑。
而Mercor刚好接住了这个空白,门槛一下就拉开了。
增长疯了?靠“踩对坑”+“跑超快”
Mercor的增长逻辑,说穿了就两点:选对了赛道,还跑得比谁都快。
先说说“踩对坑”。
现在AI圈有个共识:拼算法,顶级研究员太贵还容易被挖;拼算力,连OpenAI都未必干得过Google。
唯独“数据”是个性价比高的突破口——对AI公司来说,花几百万请专家定标准,能让产品体验上一个台阶,这笔钱太值了。
而Mercor刚好卡住了这个需求:全硅谷能快速凑齐“全球专家库”的公司没几家,它一边找医生、律师、工程师,一边帮客户管理这些专家,连结算、评估产出都包了,AI公司根本不用操心琐事。
更关键的是“跑超快”。
虞快说,他们做决策很少搞复杂调研,全凭创始人直觉——不是瞎拍板,是AI行业变得太快,等你调研完,机会早没了。
团队执行也狠,每天7点半上班、凌晨1点下班是常态,但没人抱怨——每月营收涨50%,看着自己做的事能帮到OpenAI,谁都有干劲,而且只要跟客户承诺了,就一定能做到,信任感攒多了,客户自然不换合作方。
招人不看履历?这两个本事才关键
能跑这么快,团队也很特别,虞快招人不盯着“名校履历”,更看重两个硬本事。
第一个是“自己搞定事”的能力,他们叫“Agency”。
比如招工程师,不会把任务拆成“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而是扔个目标过去,看对方能不能自己想办法落地。
要是有人总等着被安排,哪怕技术再好也不要——团队节奏快,没人有时间催着干活。
第二个是“快速懂新东西”的本事。
面试时虞快会拿“停车序列”举例:给三个想停车的人,问某个车位选择组合能不能让所有人停下。普通人会一步步模拟,但聪明的候选人会立刻想到规律——本质是用熟悉的“排序”逻辑,快速吃透新概念。
结语
也有人说国内不能复制一个Mercor吗?
虞快说核心看两点:一是国内AI公司愿不愿意在数据上花钱;二是试错氛围,硅谷年轻人不怕创业失败,国内就相反了,敢冲的人少。
但不管怎么说,Mercor的例子告诉我们,AI行业的机会不只是“做模型”,卡住“AI进阶必需的环节”,哪怕团队年轻,也能跑成黑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