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岁的英国人威廉・格雷,前不久带着全家行李迁出了生活八年的河内。
他给出的理由很直接:再也忍不了这座城市里,“浓重的机动车尾气和燃烧塑料的刺鼻气味”。
说实话,威廉当初搬来河内时,本来想在这里长期定居的,但后来发现,污染问题比他预想的要棘手得多。
离开者
威廉曾说,若不是大气污染物问题,河内本是座完美的生活城市。
让他下定决心离开的,是一次在河东区桥上的经历,堵车半小时里,空气中的塑料燃烧味让他作呕、呼吸不畅。
那一刻他才明白,生理机能的健康,比任何生活便利都重要。
每天穿过龙边桥去上班,对威廉来说像场“小战役”。
路边建筑工地的垃圾焚烧让他窒息,早晚高峰的汽车尾气更让他透不过气。
他的妻子是河内本地人,身体状况也受影响,频繁出现呼吸道感染和咳嗽。
本来想搬到嘉林新城区躲躲污染,可现实没给他留余地,那里的空气质量指数时常处于不健康区间,全家身体状况反而更差。
无奈之下,他们选择迁居会安,一座空气清新的小城。
现在威廉笑着说,每天醒来能闻到松香和稻草味,周末带家人去海滩,这种取舍很值。
和威廉有相似经历的,还有南非人塔玛拉・霍夫曼。
2017年她搬来越南,本想呼吸清新空气,结果却因空气劣化两次患上肺炎,医生明确说这和空气质量有关。
老实讲,塔玛拉的遭遇不是个例,她的9位外国朋友,也为了孩子的健康陆续离开河内。
她花了一年多搬到胡志明市,2025年初才终于能享受阳光、游泳,卖掉空气净化器、删掉污染追踪APP后,身体状况明显好转,不过不是所有人都能像他们这样“说走就走”。
有调查显示,不少人想搬却没条件,经济压力、工作绑定、家庭根基,这些都成了“离不开”的理由。
很显然,外籍人士因为职业灵活性高,比本地居民更容易做出迁居选择,但对多数普通河内人来说,离开并非明智之举。
留下者
那些没条件离开的人,总不能坐以待毙。
不少外国居民和本地民众,选择安装空气净化系统,空气质量指数高时就待在室内,或者搬到郊区绿化更好的社区。
说实话,这些办法虽然是“被动防御”,但也是当下能保护自己的实际选择。
比如河内郊区的慈廉县,因为有个大公园,空气质量比市中心好不少,成了很多人“避污”的首选,那里的空气净化器销量去年涨了不少。
当然,只靠个人应对远远不够。
长期研究河内空气污染的学者苏米特・萨克塞纳,提出了不少具体建议:2026年起禁掉市中心的汽油摩托车、推广便宜的电动车、改善公共交通,还要管严垃圾,别让非法焚烧再添污染。
本来想觉得这些建议太“理想化”,但后来发现越南政府已经在做铺垫,去年河内的电动车有50万辆左右,今年还打算给买电动车的人补贴,地铁2号线也开通了,能替下不少摩托车。
不过治理起来还是有难点,河内有700多万辆摩托车,占了机动车总量的九成,真要禁掉汽油款,得先把公交系统弄好,不然市民出门就成问题。
更何况还有些小企业偷偷排废气,监管起来也不容易。
如此看来,河内要走出“呼吸困境”,得政府、企业、居民一起发力,政府把政策落到实处,企业别再添污染,居民多支持清洁交通。
毫无疑问,河内的问题,其实是很多快速发展城市的缩影:既要经济增长,又要生态宜居。
从威廉、塔玛拉的离开,到因为污染缩短的寿命、流失的外资,这些都在提醒:要是只盯着发展,不管环境,最后只会得不偿失。
但好在现在有个体的应对、专家的建议、政府的行动,只要坚持下去,河内总有一天能让“新鲜空气”不再是奢望,让更多人愿意留下,而不是逃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