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首都河内近期被浓雾笼罩,空气质量急剧恶化,一度成为全球污染程度最严重的城市。据安纳杜鲁通讯社报道,河内于1月3日位列全球污染最严重城市榜首。
同时,越南国内的监测系统也记录到了紫色级别的污染,这一级别被定义为“非常糟糕”,对人体的健康构成极大威胁。
这一污染级别被视为“非常糟糕”,对当地民众的健康构成了重大威胁。因此,建议大家尽量减少户外活动,若需外出则应佩戴防尘口罩,并定期使用生理盐水清洗眼、鼻、咽喉,以降低污染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环境污染正在吞噬越南的发展红利。世界卫生组织估算,空气污染每年造成超过7万越南人过早死亡,相当于全国癌症死亡人数的三分之二。经济损失同样触目惊心:烟霾导致的医疗支出、劳动生产率下降和旅游业萎缩,累计造成约14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相当于全国GDP的7%。
空气里弥漫着一股类似化学品的刺激性气味,让人的眼睛阵阵发酸。太阳也失去了往日的光彩,只是一个悬在空中的、暗淡的红色球体。
行走在这座城市里,自由顺畅地呼吸成了一种奢侈。每一次吸气,喉咙都传来被异物堵住的梗塞感,沉闷与窒息如影随形。对一些市民来说,在户外多待一会儿,简直就是一种“自虐”行为。
罪魁祸首就是混凝土,河内今天的困境,与其说是一场空气污染危机,不如说是一个由发展模式固化而成的结构性矛盾。当河内一度登上全球空气污染最严重城市的榜首时,人们才惊觉,这座城市正在被自己引以为傲的发展速度慢慢“浇筑”围困。
作为混凝土的关键成分,水泥的生产本身就是个碳排放巨兽,贡献了全球近8%的碳排放量。而在越南,人均水泥消耗量高居世界前列,仅次于中国,几乎是美国的两倍。这个惊人的数字,为河内的呼吸之痛写下了沉重的注脚。
让我们顺着这条产业链往下看。为了给水泥厂提供源源不断的能源,北部的燃煤发电厂正开足马力。水泥厂和搅拌站本身,就是PM2.5颗粒的制造中心。随后,满载的卡车在公路上呼啸而过,成为交通污染的主力。
要知道,交通尾气对河内空气污染的“贡献”超过了五成。最终,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大大小小的建筑工地掀起漫天扬尘,为这片灰色的天空添上最后10%到15%的浓度。
工业、交通、建筑,这三大污染源头,就这样被“混凝土”这一根线紧紧地串联在了一起。当监测设备上的PM2.5浓度读数一度飙升至世界卫生组织健康标准的15倍,甚至24倍时,我们看到的不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这条混凝土产业链对空气最直接的侵蚀。
混凝土不仅污染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它更从物理和感官层面,彻底重塑了河内。它创造了一种视觉上和心理上都“被围困”的感觉。
纵横交错的高架桥,深入地下的地铁线,以及在城市边缘拔地而起的巨型混凝土住宅区,比如Vinhomes的项目,甚至还有特朗普组织投资15亿美元的计划,都在用一种无可辩驳的方式改变着城市的地貌。一条全新的、由钢筋水泥构筑的灰色天际线,正在取代昔日的风景。
这种物理上的压迫感,与市民的感官体验形成了可怕的共振。当全世界都变得模糊不清,当空气里充斥着氯气般的味道,当太阳变成一颗昏暗的红球,那种被剥夺感与被混凝土建筑群包围的压抑感,别无二致。
更糟糕的是,自然因素有时也会成为“帮凶”。每年冬季,稳定的气象条件就像一个巨大的锅盖,将这座混凝土城市产生的污染物死死地扣在地面。大气流动性减弱,污染物无处可逃。
有时,冬季的季风甚至会从邻国带来不速之客,进一步加剧污染。这座被围困的城市,想要透一口气,往往需要等到三月甚至更晚,等待一场春雨,或是一股强劲的东北季风来“解围”。
宏大的经济增长叙事,最终会具体到每一个普通人的日常。在混凝土构筑的繁荣背后,是无数个体被侵蚀的健康和被迫改变的生活。一位名叫TranQuynhLan的市民,曾经热爱步行。但如今,她宁愿挤公交或是打车,因为在户外行走,对她而言已是一种“自虐”。但并非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
50岁的花生摊贩MãThịDung,她的生计就在街头。她无法躲避,只能用自己的身体硬扛。连续两周的咳嗽让她备受折磨,时常感到呼吸困难。
61岁的水果商贩VuThiHong则说得更直白,人们戴上口罩,不是为了别的,就是为了“防止吸入污浊的空气而生病”。而74岁的市场工作者NguyễnThịMỹ更是忧心忡忡,她清楚,这种天气对老年人和有基础病的人来说,意味着更大的风险。
沉默的健康成本,是这座城市最不能承受之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估算,在越南,每年有超过六万人的死亡与空气污染直接相关。医生们也在不断发出警告,长期吸入这些有毒颗粒物,会显著增加罹患中风、心脏病和肺癌的风险。每一次呼吸,都可能在身体里埋下疾病的种子。
面对这一切,市民们只能被动防御。在污染最严重的日子里,N95口罩成了出门的标配,学校不得不一度停课,连部分工作的节奏都因此放缓。这些看似无奈的适应,本身就是生活质量严重下降的铁证。
河内的困境,是一个已经“固化”的结构性矛盾。赖以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混凝土经济模式,与市民对清洁空气的基本需求,产生了根本性的冲突。
自2018年以来,越南的GDP保持着5%至7%的年均高速增长,成功吸引了苹果、耐克等国际巨头,一跃成为区域性的制造业中心。空气污染,被很多人视为这背后不得不付出的环境代价。混凝土经济既是繁荣的引擎,也是环境的枷锁。
面对日益严峻的现实,越南政府并非无所作为。签署《巴黎协定》,承诺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采纳更严格的汽车排放标准。计划到2030年,实现半数公交车和出租车电动化。尝试限制部分工业项目,并加强环保执法。
然而,美好的政策目标与骨感的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经济发展的优先级,常常压倒环境保护。水泥窑里的煤炭依旧在燃烧,建筑工地的扬尘从未停歇,城市的扩张还在继续。现有的一些措施,在强大的经济惯性面前,被一些人看作是“治标不治本”。
更何况,污染的成因盘根错节。除了混凝土产业链,每年冬季农民焚烧秸秆的行为,以及来自邻国的污染物输送,都让这个问题变得更加复杂。任何单一的解决方案,都难以撼动这座被灰色尘埃浇筑的围城。
混凝土,这个词在今天的河内,承载了双重象征。它既是繁荣的基石,也是困境的根源。它构筑了城市的高度,也决定了空气的浊度。当清洁的空气不再是理所当然时,我们才意识到它的真正价值。想要摆脱眼下的困局,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修补和政策上的调整,更是对当前发展模式本身的一次深刻反思和艰难抉择。
在这座被混凝土浇筑的城市,未来是继续在灰色的尘埃中向上堆砌,还是愿意为了清澈的蓝天和健康的呼吸,重新规划发展的蓝图?这道选择题,正摆在河内九百万居民和决策者的面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